在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学者对目前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不断思考,甚至发出了种种呼吁。虽然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工业设计教育的著作比较少,但从整个设计艺术教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的文章还是比较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柳冠中教授从设计教育观念角度提出了问题。
柳冠中先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开拓者和理论建设者之一,他所建立的“共生美学”、“生活方式说”、“设计事理学”等理论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谈到设计的观念,柳先生认为现在社会对设计的认识扭曲了,以为设计是个视觉问题,是为了取悦人的眼球,所以中国的设计起不来。柳先生认为设计是生活中的伴侣,是生活中要用的东西,是一种体验,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柳先生认为我国大学教育很像职业教育,我们的教育落后于社会,落后于科研。教育是培养今后的希望,是培养今后的人才,但我们的教育很多都是应付眼前。“学了机械,学了美术,学了市场学就是设计师?那么你学一辈子也学不完,设计恰恰是一个横向学科,它的学习方法恰恰不是知识的积累性,它是个思考型,是个方法型,所以工业设计是一个方法,是怎样去观察生活当中的问题。”[12]
2.尹定邦教授从设计教育实践角度提出了问题。
尹定邦先生是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前任副院长。尹先生从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服务”的问题,尹先生十分强调设计为投资者、制造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消费者的“服务意识”。尹先生认为“大专院校很少用服务的观点分析设计,经常出现服务对象的盲区”[13]。优秀的设计应该有优质的服务,优质的设计服务不仅能使设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也将使设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设计服务价值在于为他人、为集体和为社会造物、造境、传信和传情。服务的道德、才能、热情和勤奋,一样都不能少。没有道德的服务是卑鄙的,没有才能的服务是愚昧的,没有热情的服务是僵死的,没有勤奋的服务是空洞的。惟有高尚服务的设计才是真正人性化的设计,惟有勤奋努力的设计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设计。古往今来,真正成功的设计都有一个崇高的服务精神在支撑,因此我们说:服务是设计的生命”[14]。
3.王受之教授从设计教育理论研究角度提出了问题。
王受之先生是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工业设计史论专家。王先生认为,现在学设计的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了处理最差学生的一个渠道:“如果你什么都学不好,那就去学设计吧!”[15]王先生认为,其实教设计和学设计都是最难的,设计学科要求学生文理两科都要了解,理论和设计实践都要来,所以其实是要求最高的学科,而现在中国设计学科的学生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没有跨学科分析的能力,线性思维惯性很强。王先生认为,中国现在非常需要“唤醒”设计意识,必须要培养整体的历史观,要了解现有的历史框架,“视觉的东西很容易阻碍历史的脉络,形象压倒了结构,其实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事实上,形象是应该放在结构里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淹没在图形里面,将来是很难拔出来的,因为没有一个历史框架,满脑子就是一个个图形,就会导致把图形拼来拼去的恶性循环”[16]。
4.杨永善教授从设计教育健康发展角度提出了问题。(www.xing528.com)
杨永善先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先生认为,设计学科师生比大大超标,教育部要求这类专业的师生比应在1∶11以内,而现在普遍数倍于这个比例。有些学校已超过1∶40。杨先生说,艺术设计是非常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班级过大违反艺术教育规律,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目前教师队伍中,有些是从纯美术或工科领域转行过来的,没有经过艺术设计的专业进修或培训,因此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实践经验;实训教室普遍不合格,设计学科的实训教室(也称工艺教室)的作用相当于大学工科的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在完成设计制作的实践中理解基础理论的必不可少的场所,但在教育部几次教学检查评估中,实训教室的建设80%以上不能尽如人意。[17]
5.奚传绩教授从设计学科教育目标和教学课程设置角度提出了问题。
奚传绩先生是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奚先生认为,制约我国设计学科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的问题。奚先生认为,设计学科的教育目标应该从三个层面来考虑,这就是观念态度目标、能力发展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明确了上述三个目标,课程设置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同样的,只有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课程设置,教育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而在过去,很少考虑这两者的关系,课程设置的盲目性比较大,课程之间的比例也往往严重失调。”[18]
6.童慧明教授从设计学科认识的角度提出了问题。
童慧明先生是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童先生认为,西方工业设计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变革、技术演进、市场观念转换伴生的自然过程,但现代中国社会大众生活的“现代化”,却没有经历一个漫长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国消费者并没有经历洗衣机由木制齿轮传动向电机驱动的涡轮旋转的百年演变,也不知道80年代初当我们的国门向世界打开时,涌入生活的彩电、冰箱、录音机有过什么样的历史,他们认为这些工业品理所当然是“这个样子”。所以,在本质上,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是构建在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社会物质文明前提,也就决定了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必然是以西方为蓝本。设计师培养模式、设计思维方法、设计风格式样、设计评价标准,无不带着强烈的西方色彩。因而,无论是20年前倡导中国工业设计的先驱,还是今天一般的设计人,都不可避免要用西方设计师的眼光看待中国企业、中国市场以及中国的工业产品,急切地希望用所“学”到的、发达国家经百年演变而来的设计方法、设计观念、风格式样解决和处理正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国货”设计问题。所以,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都会夸大现代设计在商品社会中的地位,为自己营造出一个由设计师创造的、乌托邦式的社会远景,并滋生出很强的“设计可以改变一切”的幻觉与豪壮意识。[19]
另外,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彭亮先生在《当代中国设计教育纵横——2005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发表了论文《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设计教育进行了批评。彭先生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是一个“巨大泡沫”;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是错位的;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是重“道”轻“器”、重“艺”轻“技”,“中国‘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等等。文中提出了许多现状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应该讲,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近年来十分活跃,比较固定的有教育部工业设计教育指导分委员会每年都举行一次的全国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清华大学《装饰》杂志社每年也都与国内一所高校联合举办设计教育研讨会;每年一度的,由中国包协主办的“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研讨会”从2006年起也包含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内容;各个省的设计教育研讨活动也开始频繁起来,比如江苏省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发起的“江苏省设计教育论坛”将每年在江苏省内一所院校举办论坛和作品联展,首届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江苏省内40多所高校设计学科的教师在一起研讨设计教育中的问题,效果非常好。各种专业杂志上研讨工业设计教育问题的论文也不少,关于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研究正在深入化,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是系统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