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让人们对各种有意思、有趣味的视频内容空前青睐,这并不是说之前这样的内容就没有市场,而是在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格局下,内容生产更注重意义的输出,并且以节目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内容模式也要求意义的附着。
互联网普遍赋权、平等互动、广泛参与的传播特性,让用户在内容需求和分发上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短视频等内容样态的出现,让之前难以构成一个完整节目的视频内容,比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等有了独立传播的可能,只要它让人觉得足够有趣,同样会被广泛转发和关注,形成影响力。在这种情形下,那些基于人性喜好、让人觉得有趣好玩但被传统媒体的意义筛选和传播渠道抑制住了的内容,得以用短视频的方式爆发出来,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又给它们提供了手段和途径,从而推动了全民表达的热潮。
虽然这些主要基于UGC提供的短视频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加之电视台的专业视频制作力量仍然占领着主流视频供应市场上的内容和意义高地,但互联网短视频对更有趣、更有意思的内容的追逐与呈现,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兴味和选择。
因此,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形势下做内容,不要总是去着急地提炼意义、强调意义、传输意义,习惯性地用意义去勾连和说明相关的东西,而是要去发现和记录那些有意思的东西,意思多了,意义自然就会凸显出来。比如前一段时期在抖音大火,并带动微信微博广泛转发与评论的天坛公园健身的大爷大妈,如果你非要假模假式地从那些让人惊叹又捧腹的日常健身动作里提炼出个意义来,那显然是费力不讨好,因为每个看到这些视频的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你所提炼的意义既不能穷尽,也无法代表人们的感受,但它们带给人们的触动却是实实在在的,要不然也不会这么火,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以我们说,意义是通过意思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而呈现意思的载体则是具体情境下人物的动作、行为、思想等。(www.xing528.com)
那么,什么样的动作、行为、做法才会让人觉得有意思,意思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呢?在本书前言中,笔者曾谈到故事的精彩与否,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所能提供给观众的情绪体验强度,并给出了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上的15%左右这样一个最佳的新旧信息配比值,即85%的内容让你有亲切感,另外15%是改造你的世界观,这中间的奥妙在于你熟悉的东西会让你产生基于逻辑惯性上的预判,但最后的结果却超越了你的预判,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让你有了新的见识和认知,这就会引发人们的愉快,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是这个道理。循着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给一些让人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画个像,比如常规中的意外、寻常中的不寻常、常规中的超常、情境与行为的反差等,以此类推。而优秀的故事之所以好看,其基本的逻辑构成也是如此。
对于正在向新型主流媒体迈进的内容生产者来说,不管是做短视频还是长节目,要想做得好,首要的问题还是你是否具备更强的发现与感知能力,只有你更好地走入社会,与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切身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才有可能发现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东西,才有可能运用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将它们更好地呈现出来。“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践行在实际的内容创作生产中。主流媒体当然要强调作品的意义,但却不要窄化意义的多样化存在,作品的意思够了,意义自然会显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