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破成见:BBC高层的教训与启示

打破成见:BBC高层的教训与启示

更新时间:2025-01-1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思想家》播出后,受到了空前欢迎,人物访谈也逐渐成了电视最主流的节目形态之一。现在来看,当时BBC高层无论是对影像的理解,还是对电视节目的定义都存在着局限性。说这个事情的根本用意在于,通过反思BBC高层的成见,来使我们自己更加清晰地知道对于内容来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一些我们暂时还不习惯的形式和手段,我们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去对待,而不是用既有的观念去对它们进行价值判断和声讨。

内容创新最可贵的是要发现和呼应我们的内在,但很多时候内在被发现时,却因为人们的刻板印象不被重视或看好,比如曾经的《思想家》这个节目。

20世纪70年代,BBC主持人布莱恩·麦基在电视中对以赛亚·伯林、马尔库塞等15位哲学大师进行了访谈,并将节目命名为《思想家》。虽然BBC高层在审看这个节目时,也被精彩的内容所吸引,但却并不妨碍他们判定这个节目没有前途,原因是这种人头切人头的访谈根本不是他们心中电视节目应有的样子,哲学话题也会让观众避之不及,他们认为电视的魅力在于影像表达,而不是直接去说,对谈的方式只会让人昏昏欲睡。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思想家》播出后,受到了空前欢迎,人物访谈也逐渐成了电视最主流的节目形态之一。

现在来看,当时BBC高层无论是对影像的理解,还是对电视节目的定义都存在着局限性。首先从影像表达来说,好与不好、精彩与否主要取决于影像表达是否可以准确生动地呈现出必要的状态,对于访谈来说,那种能直接呈现神情状态、反映交谈双方话语机锋的影像当然是最动人的。

其次从媒介属性来讲,那种认为电视是视觉媒体的看法当然是错误的,电视从来都是视听媒体,并且绝大多数时候驱动内容发展的是声音(解说、对话等)而不是画面。这一是因为诸如新闻、纪录片和专栏节目,它们的意义表达是由语言决定的,还有就是相对于电影,当时的电视影像清晰度较低,屏幕也非常小,这就与在大银幕上用演绎的方式,由概览向细节推移的电影化表达不同,电视往往要用归纳的方式,将一组组较小景别的画面组合起来形成视觉上的逻辑,而这种逻辑就必须依靠声音来统摄。所以在电视中,单靠影像常常是不能够说清楚一个内容的,比如我们关掉电视声音只看画面,哪怕是指向性很强的表达,想要精确地了解具体说了什么也较为困难,而反过来,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则要容易得多。所以,在节目中片面地强调视觉对故事的作用而忽视声音,是一种倒错的认知。(www.xing528.com)

第三从操作层面上讲,BBC高层们的那些担心也都可以从技术层面加以化解:首先,谁在说很重要,这些哲学大师都是当代思想皇冠上的明珠,他们的很多见解早已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人走出书斋,在当时还是较为时尚的电视中抛头露面,天然具有关注度。其次,说什么也很重要,对于构建意义秩序来讲,还有谁会比这些哲学大师们更能带给人们有价值的思想启示,又有什么方式比面对面交流更能收获他们的主张呢?人们迫切需要借鉴他人的有益故事来作为自己的生命参照,而人的本性也建构在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与他人的真诚对话当中。最后,就具体表达来说,画面单一那就增强镜头调度和场景设计,哲学抽象那就在具体化上下功夫,用具体的现实问题做切入等,只要你打开思维,一切皆可有趣,一切也皆可大众,这也是现在《奇葩说》《圆桌派》《局部》等靠说为主的视频节目受到欢迎的原因。

说这个事情的根本用意在于,通过反思BBC高层的成见,来使我们自己更加清晰地知道对于内容来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一些我们暂时还不习惯的形式和手段,我们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去对待,而不是用既有的观念去对它们进行价值判断和声讨。就如有声电影出现时,由于无声电影的影像呈现和表演体系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很多人就认为只有无声电影才是艺术,有声电影不是一样,这种基于狭隘视野上的观念都是经不住推敲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