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可视化:常见的误解及正确理解

解读可视化:常见的误解及正确理解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一个真正会用视频讲故事的人来讲,可视化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这样做既可以让观众更具象地看到时间和受时间影响的选手情绪命运的变化,又能让答题这个相对静态的过程动态了起来,这就更符合视频表现的特征。此外,这种极端化的情境设置会更加刺激选手的应激反应,使得他的表现更富戏剧性。

解读可视化:常见的误解及正确理解

对于一个真正会用视频讲故事的人来讲,可视化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视觉表达要有情境依托,而不是用视觉符号直接翻译创作意图。也就是说,可视化是一个用具象的视觉意群将抽象的思想主题转化出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寻找或设置出具体而合适的情境场景,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和动作,把相关的意图呈现出来。比如我们说丰收,不能一上来就是金色麦浪收割机,那是在图解概念,无法让情绪附着,而是要根据创作意图寻找或构建出一个关于丰收的具体事件,通过对人们行为状态的描述,让观众体会出丰收的含义来。这即便是对以说理为目的政论片也是如此,中央电视台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必由之路》等大型政论片,都是借助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段落,将中国必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样深邃宏大的政治主题表现出来的。

二是在具体的镜头运用上,影像的作用不是简单地给人看到,知道有这么个事就万事大吉,更要关注看到什么和怎样看到,将恰当的状态呈现出来,强化人们的情绪体验。比如要表现北方冬季冰面出行的不易,拍冰上摔倒也可以,拍汽车轮胎套着防滑链也可以,但如何才能让观众体会到那种在冰面上颤颤巍巍、小心紧张的感觉呢?纪录片《美丽中国·长城北望》是用这样一组镜头来表现的:A.垂直俯拍骑车人穿过冰冻河面的全景→B.以透明冰块做前景拍摄自行车驶过冰面→C.自行车过冰面的仰拍全景→D.从冰面倒影摇到行进中的车轱辘→E.骑车人扶稳车把小心前行的仰拍……其中,A.B.D.让人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这些独特的取景很好地突出了冰冻的程度和骑行的不易,人们在光滑的冰面上行走都十分困难,更何况是骑自行车。这种让人既叹服又揪心的状态很容易把人们的情绪牵引到视频当中去,即便是没有任何故事情节,其视觉张力也会牵动人们的神经。

具体具象,是成功影像叙述的基本条件。所谓具体,就是具体的人、时间和环境,具象就是可见、可感知、可体会,就像三毛的那首诗,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比如我们要讲思考,虽然这也是人们的一个具体行为,但是却不可见不具象,这时就要通过一些场景和情节的设计,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外化出来,让看不见的能被看见,看得见的更加强烈。(www.xing528.com)

比如电视节目中,选手要在1分钟内答题闯关救人,这个时间的紧迫感怎样呈现?方法当然好多种,比如可以在场内放置一个时钟,主持人不断进行倒计时报数,也可以在屏幕上打出一个时间进度条,用快要消逝的时间营造紧张感,但如果这个时间进度条变成了选手脚下铺设的一个1分钟内依次消逝的LED屏,答对一个前进一步,让选手前进的速度与时间消逝的速度形成对比,效果就会更加明显。这样做既可以让观众更具象地看到时间和受时间影响的选手情绪命运的变化,又能让答题这个相对静态的过程动态了起来,这就更符合视频表现的特征。此外,这种极端化的情境设置会更加刺激选手的应激反应,使得他的表现更富戏剧性。当然,如果在1分钟结束后再设置相应的环节,比如成功者一下子就被从天而降的鲜花包围,失败者地面开裂,瞬间掉落进地下机关,相应的机位实时记录失败者的真实窘态等,就更有视觉效果

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视频的呈现归根结底是一个体验程度的问题,讲牛的特征,你用挂图讲和真的牵一头牛到演播室,效果当然不一样,不是挂图讲不清楚牛的特征,而是观众的体验程度不一样,不同的感受程度决定着影像表现的品次,也最终影响着人们对故事的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