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又处于矛盾之中的状态。现实中的冲突都是想要得到却得不到,想要摆脱却摆脱不了之间的矛盾导致的,故事也是如此,所有的冲突均来自人们的主观愿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鸿沟,以及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对抗。鸿沟越深,痛苦和挣扎就越多,制约和限定越多,焦虑和矛盾也就越明显。
冲突的起源通常来自三个方面: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冲突是指当你产生了某种欲念想要实现时,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比如体能、智能和情绪等并不能够如你所愿地做出回应,矛盾和痛苦就此产生;人与人的冲突是说在你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与你产生关系的人无法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进行反应,甚至成为阻碍,于是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是指规则、习俗等社会因素成了你实现目标的障碍,不进行突破就会被既有的规则绞杀,于是有了限制与反限制、阻碍与反阻碍之间的斗争。
这三类冲突既可以独立成篇,比如电影《国王的演讲》,就是典型的人与自我的冲突,电影《房间》就是人与人的冲突,《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人与社会的冲突等。也可以相互交融,主要冲突里面又包含了其他的次要冲突,更可以延伸出其他更为细分的亚类型,比如人与环境、人与机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等,但不管怎样延伸,冲突的基本构成是不变的。
在故事中,冲突的起因多种多样,不只是爱与恨、善与恶那样简单的对立,节制与铺张、积极与消极、聪明与愚笨等同样也能够成就有意思的冲突主题,因为任何一个价值前提,都会有与它同时存在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其他价值与之冲撞,并且很多冲突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制约,比如人和环境等。好故事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里提炼出最重要的矛盾作为主线,同时让其他的相关矛盾围绕其间,从而凸显出冲突的层次性和故事的丰富度。
冲突的发生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主动冲突通常是人物驱动,它是指主人公为实现主观意愿,主动介入矛盾,挑起与自我、与他人或与社会的对抗,整个故事是以主人公的具体行为驱动的。比如电影《国王的演讲》,口吃的阿尔伯特王子作为王室成员,需要做演讲履行王室职责,可一开始到温布利球场发表演讲时就搞砸了。这表面上是不成功的演讲与民众希望之间的冲突,内里其实是王子的主观愿望与自己不争气的现实表现之间的矛盾,他想要战胜自己,他该怎么办?王子选择了籍籍无名的语言治疗师罗格尔为他治疗,但身份观念、效果预期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让这个过程并不顺利,这个时候王子还要不要继续信任罗格尔坚持治疗?在英德交战之时,阿尔伯特要对全体国民进行一次广播演讲,这个时候他必须要与口吃做最后的对决,要么演讲成功鼓舞国民斗志,要么演讲失败让王室蒙羞、国民失望,结果将会怎样?为了实现目标,王子又要与自己的心魔进行怎样的斗争?(www.xing528.com)
被动冲突大多是情节驱动,通常是指外部世界给主人公带来了麻烦,他不得不进入到危机四伏的困境之中,想方设法强大自我以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银行家安迪被控杀人罪投到了肖申克监狱,繁重的劳动、囚犯的欺凌以及监狱长的压榨,每一处困境都足以对安迪构成致命打击,为了摆脱接踵而来的危险局面,安迪不得不拿出他的全部智慧和勇气为争取安全和自由做斗争。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冲突,主人公必须要战胜它们,如果失败,等待他的便是“死亡”。这里的死亡或者是指身体的死亡,比如被对手杀死;或者是职场的死亡,比如主人公在某个行业名声扫地;或者是心理的死亡,比如主人公对自我彻底绝望等,每一种死亡都足以构成人生的毁灭。所以在故事中,主人公面对挑战的过程,其实是在危机面前战胜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这是真正令观众欲罢不能的核心所在。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对情感冲突有一个著名的公式:
① 詹姆斯·斯科特·贝尔:《冲突与悬念—小说创作的要素》,王著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11页。
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故事的影像动作就只是一些毫无感染力的声画组合而已。也正因为故事人物要经历这么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过程,所以有经验的故事讲述者总是会让故事主角多一些缺点,甚至是致命的缺陷,而让对方多有一些美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凸显主人公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之可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