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所以对某个故事感兴趣,是因为这个故事契合或激发了他们心中的某种欲念,并由此引发了他们对事件结果和人物命运的关注。成功的故事总是和人们的欲望与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欲望包括了生理的和社会的,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生存、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就对此做了很好的概括,这些需求越到后面越具有社会属性,但最终又会落实到生存欲、情欲、支配欲、安全欲等这些本能欲求所引发的生理机制上,并以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方式反馈出来。所以不管你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也不管你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在内容筛选及情节设置时,最终的落脚点都要呼应在这些人们最本能的关切上,这样才能让人们对你的故事感兴趣,比如财经节目的卖点说白了就是要激发人们发财或规避损失的欲望,而法治节目则要牢牢抓住人们安全需求的心理等。
如果对“兴趣”进行拆分,可以发现它由“好奇”和“关心”这两种成分组成,虽然这两者有重叠的部分,但“好奇”通常是就智力而言,“关心”则主要在情感上起作用。对于故事来说,所有的“好奇”都是建立在对具体事件和人物命运的判断及猜想上的,通过不断地释放信息、提出问题,引发人们接下来会怎样、结局会如何的追问。而“关心”则是让故事的事件和人物与自己扯上关系,通过人性中对勇气、正义、真理、爱等正面价值的天然追逐,将自我投射到故事的进程当中去,完成移情和共情。好故事应该同时满足这两部分要求,并在故事叙述过程中不断强化,直至最终智力得到犒赏,情感得以舒张。
作为故事的动力,“好奇”和“关心”可以应用在任何种类与形态的故事上。比如一个寻找真凶的故事,警察一开始就想知道谁是真凶,但随着情节的发展,貌似真凶的人物一个个出现,又都被一个个排除,可案件却仍在发生,危害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不找到真凶所有人都寝食难安的地步。而此时,办案警察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迫害,名誉和人身安全都受到严重影响。真凶到底能不能被发现,又能不能被绳之以法?警察最后能不能逃离构陷、战胜邪恶?故事的发展既要让人们的好奇心不断增大,在故事情境之中开足马力推理质证,又要使人们情不自禁地为警察的命运担忧,希望他能尽快脱离险境、安然无恙。这种智力冲撞与情感纠葛要始终在故事的进程当中相伴相生,直至最终的结局出现。(www.xing528.com)
通常来说,“好奇”和“关心”要引发认知和感受的螺旋上升,沿着故事的主脉络不断抛出的,应该是一个个比之前更加重要的问题和更加深入的追问,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有逆向的力量适度制造挫折,以便让人们对已经建立起来的认知产生动摇,而当这些障碍被清除后,再次获得的认知和连接会让人们更加快慰,整个过程也会跌宕起伏,牵动人心。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曾被称为是最会讲故事的栏目,其成功操作的秘密其实也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逆向的力量,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去对已有的认识进行否定或质疑,以增加悬念和冲突。之所以有些内容被批评是故弄玄虚,是因为这些节目的故事内核托不住叙述技巧,一连串的问号将人们的胃口吊起来后却没有给观众一个满意的叹号,无法给观众带来预期的信息满足,但这种叙述故事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