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出前与日落后的照明时间

日出前与日落后的照明时间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面景物承受的光线色温偏高,所以在天光时间拍摄,画面往往偏蓝色。天光照明时间地面景物同天空形成很大的亮暗反差和影调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摄录材料既能记录下亮部层次又能反映出暗部质感,显然是不可能的。(一)天光时间拍摄夜景日出前和日落后这段时间是拍摄夜景的最佳时间段,有人称这段时间是拍摄夜景的“黄金时间”。

日出前与日落后的照明时间

所谓天光照明时间,是指太阳欲升时光线投射角度由地平线以下15°到零度和太阳刚落时光线投射角度由零度至地平线以下15°这段时间的光线照明。

在这个时间段,天空中色温不一致,天空色调变化明显。接近太阳位置的天空,橙红色调很浓,离太阳位置越远,橙红色调就越淡,最后被天空中大面积的冷色调所吞没。

在一天之中,这个时刻的光线色温(面对太阳方向平均测试)很低,在1850K~2400K之间,随着时间变化.色温处在不稳定状态。由于色温的变化造成的色调上的微妙变化,给这个时间的光线蒙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

这个时刻地面上大面积景物照明的光线主要来自天空的反射光,即散射光,景物的远近层次和局部质感依稀可辨。地面景物承受的光线色温偏高,所以在天光时间拍摄,画面往往偏蓝色。天光照明时间地面景物同天空形成很大的亮暗反差和影调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摄录材料既能记录下亮部层次又能反映出暗部质感,显然是不可能的。单独对暗部或亮部进行造型处理,舍弃亮暗的某一级、重点照顾某一个方面则比较现实。这个时问比较适合拍摄剪影、半剪影效果的画面,把地面上富有表现力的景物轮廓线条衬托在天空中,运用线条轮廓进行光影造型。所选择的地面上物体的外形、轮廓、线条、形态等,尽量要求典型,同时要清晰和简练,防止线条形状过于庞杂和重叠。

(一)天光时间拍摄夜景

日出前和日落后这段时间是拍摄夜景的最佳时间段,有人称这段时间是拍摄夜景的“黄金时间”。因为人的眼睛的分辨能力,要比胶片和录像磁带敏感得多,人眼能够在很黑的夜晚区分物体与天空的轮廓。

有时借助于天空微弱的散射光,人眼能分辨出物体局部的大致层次。而胶片和录像磁带就没有这么大的本领了,它们只能把星点的灯光变成一个个小亮点,其他的层次全部损失掉了,使景物的外部轮廓同天空融为一体。我们在真实的夜间拍摄夜景,所拍出的画面却失掉了真实的夜景气氛。在日出前半小时和日落后半小时拍摄夜景,天空宛如一幅深蓝或深紫色的天幕,色彩凝重、纯净,富有层次。如果此时路灯和建筑物的反光灯开启,灯光在渐变的天幕映衬下分外闪亮,光比降至最低,是理想的拍摄时机,能获得真实的夜景效果。

天光时间拍摄夜景,首先要注意选择拍摄地点和拍摄方向。拍摄地点的选择,首先要考虑环境特点,选择周围环境亮度较高的景物或物体,如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霓虹灯、路牌灯箱、喷水池、河流、湖泊等。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洁白的积雪可以显现原本黑暗的屋顶,地面的反光可以照射到各个黑暗的角落,地面的积水还可以产生明显的倒影,这样可以避免地面景物漆黑一片,单调死板。许多优秀夜景作品,地面上都是有层次的,利用地面反光或倒影结合画面构图,可以收到理想效果。注意拍摄方向的选择,目的在于让天空与地面尽量有区别,使两者不混为一体。在日出前拍摄,镜头应尽量对着日出方向;在日落后拍摄,镜头应尽量向着日落方向。

其次,要注意画面局部高亮度点的配置与处理。夜景画面一般要注意有较大面积的暗部,而且暗部有一定的层次,但更要注意画面局部高亮度点的配置与处理。高亮度点的形成主要依据生活中可以模拟、再现的较亮的路灯、建筑物的照明灯、车灯等特定光源效果。这些高亮度点的配置与处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主体创造一个真实可信的夜景氛围。在日出前和日落后的时间拍摄夜景,用人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环境与景物还有一定的亮度和层次,这样就很容易使人迷惑,忽视景物与环境的高亮度点的配置与处理,结果会使拍摄出的画面亮暗间距太小,缺少反差,亮的不亮而暗的不暗,没有吸引观众视线的地方,这样很容易失去夜景的真实气氛。所以,在这个时间拍摄夜景,要尽量拉大画面的亮暗间距,突出、加强局部高亮度点的照明。在夜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不应该是天空,而应该是照明灯及照明灯所能照射的某个局部,这些局部(主体所在部位和主体活动区域)要同周围环境及景物形成一定的反差,使画面形成亮暗对比。

再次,要注意现有环境光和人工增加光源的配合。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以环境光为主要光源,利用人工加光照明需要强调、修饰的部分。在使用人工光时,要注意不能破坏整体光线的效果。

另外,无光时间拍摄夜景要注意画面的空间透视。在夜晚,人的眼睛能分辨远近景物,不仅能看到近处的景物,还能辨识远处的物体。画面应当真实地再现这种情况,防止主体活动区域通亮一片,而远处却漆黑一团,这是很不真实的。在拍摄中,一方面要注意场景的选择,另一方面要注意画面的景物布局,形成有效的远近明暗影调的配置,人为地拉开空间。

还要注意光线来源、光线效果的真实性。画面是生活的反映,夜景是对真实生活的模仿与再现。在路灯下拍摄,毫无疑问光线主要来自路灯,在窗外拍摄,光线主要来自窗内。因此,光源在画面中的合理配置与交代,是十分重要的。要防止违背生活的真实,毫无目的地乱打光、乱加光;防止为满足照度要求、满足被摄体质感表现要求,盲目用光。法国马赛尔·马尔丹说:“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有许多夜景显得十分违反自然,即使现实中是明显的漆黑一片,并无光源可言,但这些场面往往是搞得亮堂堂的。”生活的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片面追求某种光效,满足主观需要,把画面从生活中“分离”出来,把某个“场景”同生活对立起来,是违背艺术创作原则的。

夜景的曝光控制也很重要。曝光是技术的需要,也是艺术的需要。夜最的长时间曝光,往往会使夜间运动的一些光点拉成光的线条,可以充分地表现物体的位移现象。摄像机拍摄夜景,可以通过调整灰片、电子快门、光圈、增益设置来完成。电影摄影机拍摄夜景,可以选用高感光度的胶片,并配合光圈设定来完成。在影视夜景摄影中,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画面效果,往往需要利用人工照明灯具改善拍摄场景的光线状况。

(二)白天拍摄夜景

应当说明的是,夜景拍摄并不都是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行。有时为了拍摄一些大场面和无任何人工光线来源的场景,常利用白天的逆光、侧逆光和顶光,收缩光圈拍摄。有时在后期制作中,利用技术手段降低画面亮度,造成画面的影像严重曝光不足,也能收到较好的夜景光线效果。晴天在太阳光下拍摄夜景,这种方法其实是把日光当月光用,造成一种月夜的照明效果。在场面较大的段落的拍摄中,由于受经济、灯具不足等条件影响,有时要在日光下进行夜景拍摄。但在日光下拍夜景,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认识和解决。“就白天拍摄夜景的技巧来说,所要完成的根本任务是解决一个美学上的问题——由于这种镜头本身是建立在虚假的基础上的,所以拍出的效果很难达到自然。白天的场景是以很明亮的地区为主,外加上这里或者那里出现的一些小阴影。而夜景里的很大面积却是阴影部分,只是偶尔有些强光部分罢了(如果加光的话,也是为了强调整体的黑暗)。你怎样才能把大面积的强光变成大面积的阴影呢?”假的就是假的,但对于照明创作来讲,有时就要利用各种创作手段把假的变成真的。(www.xing528.com)

在太阳光下拍摄夜景,首先要注意制造大面积的阴影。通常的方法是选择晴朗天气,主要使用上下午或接近中午的逆光、侧逆光,使被摄物体处在轮廓光照明的位置上,物体的形态、人物的姿势比较突出,同时利用这种光线可以人为地造成画面背景处大面积的阴影,为在阳光下拍摄夜景奠定一定的真实基础。

还要注意加用辅助光照明。在生活中真正的月夜逆光状态下,人的眼睛不但能较细致地分辨物体的线形轮廓,还能分辨物体暗部的大部分层次。阳光下拍摄夜景,实际上是模拟月夜的一种效果。被摄物有了逆光照明形成的轮廓,还要考虑用灯光或反光板打辅助光再现暗部层次,用光线“寻找”出真实的月夜里人眼的“感觉”,其画面效果是以表现物体轮廓为主,表现暗部层次为辅。

要准确控制曝光量。白天拍摄夜景不能忽视整场夜景的曝光和亮度控制,制造出基本的月夜效果。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前期现场拍摄时,每个夜景镜头按明亮的天空部分确定曝光,但要注意不要按太阳的亮度测光,第二种方法是在后期制作时用技术手段按一定的数值统一降低或压暗所有画面亮度。两种方法中,前者简单方便,可以马上看到结果,但较难准确统一把握每个不同景别镜头的亮度,难以形成一个基准;后者整体效果较好控制,但有时难以照顾到个别镜头的特殊要求与效果。

要注意把握夜景的色调。真正的月夜给人以宁静、缥缈、细柔的感觉,照明常常处理为冷色调,画面应偏蓝色调。

晴天在太阳光下拍摄夜景,要防止天空和背景过多地进入画面。亮的天空和大面积亮的背景是造成夜景失真的主要原因,在实际拍摄中,应使用正确的角度尽量避开它们。如果拍摄大场面无法避开天空时,可使用灰渐变滤光镜或蓝渐变滤光镜降低天空亮度。

(三)夜晚拍摄夜景

按人们正常思维来讲,夜晚拍夜景似乎是“名正言顺”的,但按照光线特点和节目创作要求来衡量,夜间拍夜景并非理想的时间,其效果距离真正的夜景要求相差很大,但较白天拍夜景要真实得多。在真正的夜间,人眼能分辨出远处天边与地面、近处这个物体与那个物体的形状轮廓,能辨别物体的细部大致层次。但摄录材料却没有可能在这种近似于无光的情况下代替人的眼睛,眼睛观察到的物体轮廓、线条、层次,摄录材料都难以区分和辨别。用摄录材料在真正夜间拍摄到的夜景,往往达不到真实的效果,许多地方要“失真”。

真正在夜晚拍摄夜景,首先要注意用光线区别景物远近层次,表现空间透视。夜间拍摄夜景的最大弊病是被摄体周围及背景漆黑一片,缺乏应有的景物远近层次,失去了生活本身的真实。在夜景的布光中,无论镜头表现的景物景别是大还是小,是景还是物,都要注意交代空间距离、前后层次和空间透视,不但要注意局部点上照明,还要考虑到环境背景照明。可以说,夜景拍摄和照明中,被摄体是镜头的主要表现对象和照明的主要对象,但被摄体所处的远近环境的表现和照明,同被摄体的表现和照明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忽视了环境的照明,忽视了夜景的空间交代,也就失去了夜景的真实性。

夜晚拍摄夜景要注意控制亮暗反差。夜景拍摄中,景物的外形、表面的质感、色彩的再现,只有靠人工光源的合理照明才能表现。不加任何光线照明的地方,在画面中将是黑暗一片,毫无层次可言。可是加用人工光线对周围景物照明时,若不注意照明的方式、方法,将会出现摄录材料难以适应的高反差,如被照明的被摄体和缺乏照明的背景环境,被摄体表面的受光部分和背阴部分等。解决的方法是尽量缩小两方面的亮暗差距,把反差控制在感光材料允许的范畴之内。在大场面拍摄中,要重点控制大面积暗的环境和小面积主体及主体活动区域亮的部位的反差。在中近景画面用光中,主光与辅助光、人物与小范围的环境的反差控制,较之大场面会简单容易得多,但也不容忽视。

夜晚拍摄夜景,要避免无影调层次变化的天空过多地出现在夜景画面中。夜间拍摄夜景,天空是巨大的“吸光体”,眼睛感觉到的微弱的天空层次,在画面中早已无影无踪,所以不要让天空过多地进入画面,也不能过多地利用天空作为背景。

夜晚拍摄夜景,可以充分发挥夜间天体的作用。夜间天体主要包括星星和月亮,它们只能在晴朗的夜空出现,它们不仅能够丰富画面造型,而且往往容易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结合,也属于摄影当中的“抒情性元素”。

月亮是一个迷人的天体,肉眼就可以看清它的形状和颜色。月亮的形状始终以28天为一个周期在不断变化,它的颜色也随着大气层的变化而变化。月亮的光线是直接反射太阳光而产生的,因此在拍摄月亮时,采用日光型彩色胶片色彩效果最好,采用黑白胶片效果也很好。如果采用灯光型胶片或者将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整为以3200K为基准,画面会偏蓝色,不过这种“偏蓝”比较符合人们日常对于月夜的视觉心理感受,不会产生“失真”的感觉。月亮表面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地球上一般景物对阳光的反射一样,所以拍摄月亮的基本曝光组合可按胶片感光速度的倒数确定快门速度、光圈f/16即可。照射月亮的光线是不变的,因此无论拍摄圆月还是弯月,曝光值是一样的。然而要拍出月亮周围的光环,则需要增加曝光;在夜间存在薄雾、薄云或其他大气层的影响时,曝光值也需要调整。

由于月亮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如果使用标准镜头拍摄,画面上的月亮会显得太小。镜头焦距越长,月亮在画面上的影像面积越大。所以,拍摄月亮往往需要运用长焦距镜头。

拍摄带有月亮的画面和拍摄带有其他天体的画面一样,只是单纯拍摄月亮不会赋予画面很强的表现力,与地面景物相结合才是关键。这一点从中国的古诗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月上柳梢头”、“举杯邀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都离不开与地面人、物的结合。将地面景物安排在前景的位置拍摄月亮,地面景物往往会成为剪影,必要时可以采用人工光给地面景物一定的补光,从而保证地面景物的层次。此外,还可以采用多次曝光和叠印的方法处理月亮与地面景物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