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突出画面中的主体?

如何突出画面中的主体?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情况下,在一幅画面中只能有一个主要事物是主体。一般情况下,有三个因素影响到主体在画面中的突出程度,它们分别是主体的自身条件、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一)黄金分割构图法即用垂直线把画面分成三等份,把主体放在垂直线或接近垂直线的位置上,比较容易突出主体。在各种造型艺术中,“黄金分割”是一个基本的创作规律,建筑、雕塑、绘画都是如此。

如何突出画面中的主体?

主体是影视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主体思想的重要体现者,它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是控制画面全局的焦点,是画面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吸引拍摄者进行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在一幅画面中只能有一个主要事物是主体(见图4-4-1)。

图4-4-1 主体

在画面中,主体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表达内容,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如果没有主体就谈不上主题思想的表现,画面就没有明确的意义,观众就无法了解创作者的意图;二是结构画面,主体是结构画面的中心和依据,具有集中观赏者视线的作用,画面当中所有的元素都要围绕主体来组织。

由于主体在画面中是最重要的,主体最集中地体现着画面的内容和主题,所以处理主题的原则就是使其鲜明突出,使它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是摄影构图的一个出发点和根本点。只有主体突出,观众的视线才回抓住作者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观众的思维才能与作者的思维相一致,观众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否则会产生歧义和误解。

一般情况下,有三个因素影响到主体在画面中的突出程度,它们分别是主体的自身条件、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

主体的自身条件一般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由于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实践经验,当人们为表现某个主题曲观察处于某个情节中的对象时,某些事物会在人们的意识中显得更为重要,更易突出,如大型集会中的领导人,三军仪仗队中的护旗手、空旷山野中的一座塔等。形式方面,主要是被摄对象自身的外部形态,主要包括被摄对象的形状、轮廓、明暗、色彩状况。外部形态最重要的是轮廓形式是否清晰,如果清晰则比较容易突出;明暗及色彩主要取决于物体与自身背景的配合,如果有对比就容易突出,否则就容易混淆。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是指把同样的事物放在画面的不同位置,其突出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认为画面的中心位置部分是最容易突出主体的部分,所以许多人在拍摄画面时往往把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心。然而,前人的经验却告诉我们,画面的中心位置虽然均衡稳定,但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缺少生气和变化。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总把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那么,究竟应该把主体放在什么位置呢?

理论上说,主体可以在画面的任何位置,这主要视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画面繁简的不同而定。但是,在长期的实践当中,人们总结出了几种可供借鉴的构图样式,按这几种样式去处理,就可以使主体处在画面中比较引人注意的位置。

(一)黄金分割构图法(又称“三分构图法”)

即用垂直线把画面分成三等份,把主体放在垂直线或接近垂直线的位置上,比较容易突出主体。按照一般的构图方法,主体不宜安排在画面的正中心,也不宜安排得太靠边缘,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绘画有共同之处。在各种造型艺术中,“黄金分割”是一个基本的创作规律,建筑雕塑、绘画都是如此。黄金分割是最基本的构图方法,也是最基础的形式法则,许多构图样式都是由“黄金分割构图法”变化而来。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井字构图法”又称“九宫构图法”,是在画面中两条纵向分割线的基础上增加两条横向的分割线,这样画面中出现四条线和四个相交的点,这些线是黄金分割线,这些点是黄金分割点,把被摄对象放在黄金分割线上或者黄金分割点上,比较容易使其醒目突出。这种构图方法和“黄金分割构图法”殊途同归,非常相似。这两种构图法在传统的画意风格的影视画面中运用较多,画面往往显得均衡、稳定、和谐

图4-4-2 三分法构图

(二)三角形构图法

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三角形构图,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如有形态形成的也有阴影形成的三角形态,如果是自然形成的线形结构,这时可以把主体安排在三角形斜边中心位置上,以图有所突破。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最好。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突出紧张感。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

三角形构图也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样式,在这种构图样式中,如果三角形是正放的,会引起稳固、安定、静默、稳重的感觉。如果三角形是倒放的,则正相反,将有不稳定、不安定的感觉。而三角形如果斜放,则可以引起冲击、突破、前进等动感。不规则的三角形,尤其是这样(见图4-4-3)。

图4-4-3 三角形构图

(三)S形构图法

这种构图活泼、轻快,能够体现出韵律感,有利于表现线条向画面深处的延伸。这种S形曲线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一波三折的方法。当拍摄那些本身具有S形特征的对象时,如长城、小河、小路等,往往采用这种构图样式。一般情况下,采用这种构图方式,往往会结合俯拍角度,因为只有俯拍角度才能够在画面中展现出线条由近及远的延伸变化。此外,在画面中,S形线条的发端往往从画面的一个下角延伸向远方,如果线条的发端出自画框的边线或底线中央,那么观众会觉得线条有一种断掉的、不连续的感觉(见图4-4-4)。

(四)对角线构图法

这种构图强调将主体放在画面的对角线上或者接近画面对角线的位置上,它可以充分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充分利用画面的容量。对角线构图可以在画面中产生明确的线条透视有利于表现空间感和立体感;可以使画面显得均衡和稳定;可以有重点地交代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事物之间的主次、强弱之分(见图4-4-5)。

图4-4-4 S形构图

图4-4-5 对角线构图(www.xing528.com)

(五)对称式构图法

即以画面中水平中轴线或垂直中轴线为轴,把主体安排在轴线上或其两边对称的位置上,它往往显得均衡、稳定、和谐、庄严。我国传统上很喜欢对称,许多建筑、雕塑、绘画等作品都是采用了对称式的结构方法。

对称式构图法也有不足之处,就是绝对的对等,显得呆板、压抑、静止,缺少变化。对称的景物司空见惯,给人的视觉刺激不强烈。并且这种构图因为多用正面的拍摄方向,拍摄对称景物的正面,才可达到对称效果,所以只能看到被摄体的高度和宽度,空间深度不明显,立体感不强。这些都是选用对称式构图时应注意到的问题。打破对称的方法有多种,如不把主体放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而是放在画面的一侧;不从事物的正面拍摄,而是选用斜侧面角度拍摄;不用正面光线,而是选用侧光、斜侧光拍摄等。

在影视作品中,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采用了许多对称式构图的形式,将对称式构图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利用这种对称的格局表现剧中封建大家庭和封建礼教讲究中规中矩,另一方面,这种风格化的构图也增强了影片的沉闷、压抑感,很好地体现出那些生活于其中的女人们的悲惨命运。在这部电影中,摄影师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式构图外,还大量运用固定画面,增强沉重、压抑的气氛。在色彩处理方面,该剧的处理也比较得当,大红的灯笼、冷色调的夜景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有效地营造了该片的悲剧气氛。在剧中,对掌控几位太太及全家人生杀大权的老爷的拍摄也是别具匠心,在整部影片当中,自始至终没有拍摄其正面近景或特写,也就是说,自始至终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老爷的形象。

对称的样式多种多样,第一种常见的样式是拍摄左右对称物体,物体的对称轴线和画面的中轴重合,这是人们最常见最习惯的对称样式。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大量运用了对称式构图。如无名与秦王在秦王宫殿上对谈的绝大多数画面都采用对称式构图,以体现秦王的威仪和两人对话的正式。

图4-4-6 《故宫》中的对称式构图

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展现了故宫的历史变迁、国宝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由于故宫的建筑风格是对称式,因此在拍摄故宫场景及一些搬演场景时,大量采用了对称式构图的方法。《故宫》共制作完成了12集,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 Channel)购买了中方拍摄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剪辑制作了3集电视纪录片《解密紫禁城》(Inside the Forbidden City),由著名演员陈冲英文配音,其中保留了大量故宫场景镜头,有很多都是对称式构图的画面(见图4-4-6)。

以画面的中轴线为轴,画面左侧和右侧各有一个或几个物体,左侧和右侧的物体完全相同,这是对称式构图的第二种常见样式。

以画面的中轴线为轴,画面左侧和右侧各有一个或几个物体,左侧和右侧的物体外形上不完全相同,而是在内涵和所传达的意义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者相对性,观众可以通过其内在联系将其对等,这种形式被人们认为是宽泛的对称,是对称式构图的第三种常见样式。

以画面的水平中轴线为轴,画面的上部和下部对称,是对称式构图的另一种样式,这种构图样式常常用来拍摄水中倒影、镜面影像等。

从以上几种构图样式我们可以看出,采用何种构图样式,要根据被摄事物的骨架线条结构来确定。这些常见的构图样式是人们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各有一定的适用题材、形式范围。

此外,构图的确定还要根据拍摄者的主观创作意图。艺术创作讲求“法有法,法无定法”,这些构图样式也不是不可打破的绝对真理,构图最终是为了表现主题思想,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有时为了创作意图的需要,应该而且必须打破这些常规的构图样式。

主体在画面中的面积是影响主体突出程度的第三个因素,根据主体在画面中面积的大小,一般有两种处理主体的方法。一种叫做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比较大,因而比较突出,这是一种偏重于写实的方法。它可以通过近距离拍摄或用长焦距镜头将被摄主体拉近放大的方法来实现。另一种叫做间接处理主体,即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并不大,但是通过一定的摄影手段仍然可以使它很突出。间接突出主体使画面显得含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的联想、思考的空间较大,是一种偏重于写意的方法。

直接处理主体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在实际拍摄中,我们采用近距离拍摄或者采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就可以在画面中获得较大的主体面积。间接突出主体相对来说比较讲究摄影技巧,由于被摄主体成像面积较小,要想使其突出,必须要运用一些摄影手段和方法,这里我们重点介绍间接处理主体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明暗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用大面积的暗衬小面积的亮,或用大面积的亮衬小面积的暗,这种明暗可以是物体自身的影调差别,也可以是光线照射区域和光线照射强度的差别。在这两种对比情况下一总是面积比较小的区域会显得比较突出。

其次,可以运用色彩的对比来突出主体,即用大面积的某种色调与小面积的其他色调相对比。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图与底”的关系原理,一般来说,人们会把小面积的色彩部分作为“图”,而把面积比较大的色彩部分作为“底”,小面积色彩部分会成为画面的主体。如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面积虽小但很突出,这就是运用色彩对比间接突出主体。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中“胡杨林”一段的开始画面,在一片黄色的背景之中,飞雪一身大红的衣服显得格外醒目。萧萧落叶、飘飘红衣,两种颜色饱和度都很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图4-4-7)。

图4-4-7 电影《英雄》截图

再次,可以运用线条的作用突出主体。线条具有引导和限制人的视线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线条除了明确的直线、曲线等有形线条外(有形线条主要体现为事物的外部轮廓线),还包括人物的视线、运动物体的趋向线、事物之间的关系线等无形线条,它们都可以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面积不大但需要突出的主体上面。

我们还可以采用框架性前景来突出主体,当主体因为面积小而不能支配画面,或距离远而又必须表现出远近空间感时,可以为主体搭框架,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上面。在摄影创作中,框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规则地布满画面前景边框,也可以是不规则地处于前景位置(见图4-4-8)。

图4-4-8 运用框架前景

在摄影中,可以运用动静对比来突出主体,如大面积的动衬小面积的静,小面积静的部分会突出;如果大面积的静衬小面积的动,那么小面积动的部分会突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起到间接突出主体的作用。

在影视摄影中,还可以运用运动对比的方法间接突出主体,它主要包括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轨迹的对比。如果大部分被摄物体由左向右运动,小部分物体由右向左运动,小部分物体将显得突出;如果大部分被摄物体匀速运动,而小部分物体变速运动,小部分物体也会被突出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