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灌区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开发程度的紧密关系

灌区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开发程度的紧密关系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阶段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动态,基本属于自然状态下的相对稳定阶段,灌区土壤盐碱化问题并不突出。到目前为止,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基本上得到了控制。在这些地区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土壤盐碱化已得到根治。通过上述对灌区土壤盐碱化及治理措施的分析可以充分看到,问题的核心是灌区水盐平衡。显而易见,灌区土壤盐碱化威胁的严重程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密切相关。

灌区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开发程度的紧密关系

1949年以前,新疆绿洲耕地面积不大。由于灌溉面积不大,农田可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故灌溉农田主要分布于引水比较方便、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均相对较好的地带,例如冲、洪积扇中下部、扇缘溢出带下部的细土平原以及沿河的低洼河滩地。由于土地利用系数低(一般小于30%),且保持相当比例的土地面积作为盐的宣泄地,即所谓的“干排积盐”。此阶段地下水和土壤盐碱化动态,基本属于自然状态下的相对稳定阶段,灌区土壤盐碱化问题并不突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开荒造田,新疆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在20世纪50年代,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主要在古老的冲积平原。开发前地下水埋藏深度均较深 (4~10m 或更深),开发后,由于大水漫灌,防渗渠系极少,无排水设施,导致潜水位急剧上升 (见表10-4),迅速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如安集海灌区中部,1955~1962年地下水埋深由5.5m 上升至1.5m,强盐化耕地面积由2.23万亩增至4.44万亩,从占总面积的24.2%增加到52.1%。随着表层淋洗土壤盐分的水入渗,潜水蒸发强度的加大,表层潜水矿化度由2.6g/L 上升至29.5g/L。总之,在这一时期土壤发生了大规模的次生盐碱化,使相对平衡的绿洲生态环境受人为无序(无统一规划或规划不科学)开发的干扰,致使水盐处于一个失衡的状态。

表10-4 平原部分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情况统计表

(www.xing528.com)

注 2003年数据引自作者主持的“新疆地下水调查与评价”项目组2003年实测值;其他数据引自参考文献 [5]。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这种有灌无排的灌溉方式使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导致耕作层土壤急剧积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人们开始认识到排水的重要性,注意排水系统建设与配套。但限于当时的经济及工程技术条件,排水系统难以健全,致使一些灌区土壤盐碱化相对严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规划设计不合理,条田面积太大,条田宽一般为400~500m,长800~1000m,因而排水渠(农排)间距过宽,不利于排水;二是灌区各级排水系统多未完全配套;三是缺乏机械设备,排水渠用人工开挖和清淤,十分困难;四是虽开始大力推广沟、畦灌,但从总体来看大水漫灌仍占主导地位。如新疆兵团农七师124团场下双河灌区,1964年开垦初期地下水埋深大于4m,经历4年的有灌无排,地下水埋深上升到1.2~1.5m,土地发生了大面积次生盐碱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平原灌区实施有灌有排、综合治理的措施,土壤改良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表现为:①尽管明排仍是主要排水方式,但已基本上由过去的人工开挖和清淤转变为用机械作业,许多灌区建成配套的排水系统,3~5年一次的排水系统清淤已经成了许多团场和县、乡预防土壤盐碱化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基本上得到了控制。②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大规模发展了竖井灌排。据2000年统计资料,新疆年地下水开采总量56.4亿m3,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和东部的吐哈盆地,其年开采量39.1亿m3,占新疆年总开采量的65%。在这些地区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土壤盐碱化已得到根治。③灌溉方法也有明显改进,大水漫灌已经逐步过渡到沟、畦灌溉和膜上灌溉,灌溉定额降低。④渠系防渗工作加快,目前新疆渠系 (含农渠)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4,农田毛灌定额为650m3/亩。总之,通过“灌 (合理灌溉)、排 (建设排水系统)、平(平整土地)、肥(培肥地力)、林(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使土壤盐碱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通过上述对灌区土壤盐碱化及治理措施的分析可以充分看到,问题的核心是灌区水盐平衡。建国以来大规模的水土开发,打破了以干排积盐为主的农区与非农区水盐平衡模式,在新的平衡未建立之前,土壤盐碱化问题很突出 (20世纪50~80年代)。随着构建工程的和农业的措施体系,实现了新的水盐平衡,土壤盐碱化问题又缓解下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显而易见,灌区土壤盐碱化威胁的严重程度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密切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