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旱内陆区应以水资源为核心,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范围内,合理确定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服务。因水资源承载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可行性的制约,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方法。

水文水资源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1.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全球性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从新疆50年来气温的变化情况来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见图7-9、图7-10)。20世纪80年代后期,平原湖泊水位也呈上升变化趋势,如博斯腾湖达到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高湖水位 (见图7-11);艾比湖湖面面积已恢复到近900km2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和西天山赛里木湖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干涸多年的玛纳斯湖也有洪水注入。

图7-9 天山北坡英雄桥站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曲线

伴随着气温上升,降水和河道径流也呈增加趋势,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用1987~2002 年和1996~2002 年系列资料中的气温、降水、径流分别与1956~2000年系列资料中相同因素进行对比,气温平均升高0.6℃和0.9℃;年降水量增加8.2%和6.5%;年径流总量增加5.5%和13.9%,详见表7-1。

图7-10 昆仑山北坡塔什库尔干站年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曲线

图7-11 博斯腾湖历年平均水位变化曲线

表7-1 主要水文气象站不同时段径流、降水、气温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时选取的代表站个数。

影响气候转型的因素是复杂的,通过对长系列、多测站的气温、降水、径流等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部分河流同步进入丰水期。但如何评价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确定这一气候变化过程在气候变化历史长河中的年代级,也即气候暖湿能维持多久等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2.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系统构成及其研究(www.xing528.com)

山区水文、绿洲水文和荒漠生态水文等三个水文子系统,构成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完整的水文循环大系统,应从系统的角度将山区产(汇)流、绿洲水量转化与消耗、天然植被耗水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联系起来,分区利用,整体融合,在保证每个水循环子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保证整个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系统的良性循环。

3.水资源可利用量及其评价指标、计算体系研究

人们时常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与可供水量或可引用量混为一谈。虽然现在对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确定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根据干旱内陆区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理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普遍认为,干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涵义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生产、生活用水,并顾及到国际河流分水协议及其下游用水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正确核定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今后要在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保护多大面积的天然生态可以维持干旱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加强研究。

4.水资源承载力及其计算体系研究

在明晰了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基础上,要对水资源承载力做进一步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确定经济发展规模和合理的经济结构比例。干旱内陆区应以水资源为核心,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范围内,合理确定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服务。

因水资源承载能力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可行性的制约,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方法。尽管当前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很多,但由于水资源系统自身的复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以及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因素的多方面性、多层次性等,因此,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准确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5.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应将地表水利用、地下水开采、农业灌溉、水盐平衡、主要依靠地下水维持生存的天然植被等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地下水可持续利用问题。因为,地下水开发利用不但可直接增加可供水量,而且是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地下水库”的调节作用,服务于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急需研究的问题有:加强地下水监测和主要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研究;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转化与盐分迁移聚集规律;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方法;地下水开采最佳水位控制;灌区水盐平衡与土壤盐碱化治理;化肥农药地膜等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

6.生态环境保护与流域初始水权确定

微观层次和宏观尺度相结合,定量试验与“3S”技术相结合,研究生态耗水机理和耗水量以及河流生态所需求的最小径流量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需水关系,明晰生态水权,为流域初始水权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明晰水权的前提条件下,研究实施总量控制,限额用水,定额管理,市场引导,水权交易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在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同时,为建立强制性节水机制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基础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