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水文与绿洲耗水问题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它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监测网络,确定绿洲内需监测的水文要素,为认识绿洲内水文过程(地下水补给、排水、农业耗水与回归水等)取得必要的实测数据,通过监测研究绿洲内的各种水文过程,进而理清绿洲内的水循环路径与各种平衡关系。构建绿洲水循环过程与监测评价体系,系统地诊断绿洲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利工程运行状况以及制约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主要因素,为水资源综合规划设计与管理运行、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高效节水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1)灌区内河道来水及引水、配水监测。监测的目的是掌握河道水的蒸发、渗漏规律。充分利用各级水管部门业已形成的灌区内河道来水及渠道引(配)水量测水系统,并不断加以完善,努力达到对干、支、斗渠引水实施全面监测控制。监测方法除参照执行现行水文观测规范外,还应针对灌区水文计量精度要求制定相应规范。
(2)灌区排水、退水监测。通过系列的监测资料建立排水——引水——地下水埋深间的关系,为区域排水量的计算提供依据。努力达到干、支排渠排水有监测断面控制,各排水监测断面应作长期监测,监测方法执行现行水文测验规范。
(3)灌区土壤水、盐监测及田间水入渗监测。通过监测分析灌区排水水量水质的时空变化、水盐平衡状况,确定土壤积(脱)盐率、排灌比、田间水利用率、田间水入渗补给系数。土壤水势拟用负压计测定,土壤水分拟用中子水分仪测定,土壤盐分拟用土壤水提取器或土壤原位盐度计测定。
图7-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水循环过程与耗水分析示意图
(4)地下水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是水资源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开采格局调整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一个地区已实施的地下水开采方案能否可持续的唯一依据。通过监测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年内及年际变化、地下水埋深及面积变化,为计算潜水蒸发量、盐碱地改良和含水层储变量提供依据,把握天然及人类活动条件下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与地表水利用的关系。(www.xing528.com)
(5)泉水监测。泉水动态是区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应在完成绿洲区泉水水量、水质统测的基础上,选定典型泉水沟布设监测断面,以便掌握绿洲区地表水、地下水和泉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绿洲区内流量大于0.5m3/s的泉水均应布设泉水流量基本监测站,流量小于0.5m3/s的泉水可选择有代表且具有供水意义的布设流量基本监测站。监测执行《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96)。
(6)出区水量监测。绿洲区出区水量包括经绿洲引用后的河道下泄水量、退排水量和地下水侧向排泄量,是荒漠区生态需水的主要来源。应在绿洲下缘河流和排水(沟)渠出区处设立水量、水质监测断面,监测方法执行现行水文观测规范。同时注意系统收集地矿、石油等部门在绿洲边缘带的钻孔(井)水文地质资料,以提高地下水侧向排泄量的计算精度。
(7)河渠水入渗、水库水入渗监测。通过监测分析灌区渠系水利用率、渠系水入渗补给系数和水库水入渗系数,利用水文、水管部门的观测资料,分析确定河道水入渗补给系数;监测研究不同地下水埋深、不同土质、不同防渗措施典型渠道的入渗补给系数;建立健全水库出、入库水量的监测系统,进而监测水库水入渗量。
(8)潜水蒸发蒸腾量监测。以往对绿洲区裸地条件下的潜水蒸发规律的研究较多,但有植被(农作物、林、草)覆盖条件下的潜水蒸发蒸腾试验尚未系统开展,直接影响着灌区水量平衡计算和荒漠区生态耗水量的分析计算。应在不同农作物和植被覆盖、不同岩性(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不同地下水埋深(0.5~7.0m)条件下监测研究反映潜水蒸发蒸腾规律的系列参数。
(9)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真实地掌握灌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状况、灌溉面积、作物比例、植被分布与不同覆盖率的林草面积,以提高灌区耗水量计算和水土平衡计算的精度。
(10)工业及城市废(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