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旱内陆区的几个基本特征
(1)地形特征。新疆内陆盆地与高山相间分布的地形,具有“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特征,绝大多数发源于高山地区的河流都向盆地汇集,形成“向心式”水系。
(2)水资源特征。内陆干旱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平原区降水稀少。根据地貌特征和水循环特点,可划分为山区和平原区两大区域,山区是径流形成区,98%的水资源形成于山区降水;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50mm 以下,基本上不产生地表径流,是水资源主要扩散与消耗区,地下水80%来自地表水的转化补给。
(3)生态经济特征。由于水资源相对紧缺,使得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这是干旱区又一显著特征。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工灌溉,形成了独特的“灌溉农业,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水不仅是农业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4)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体系具有干湿交替带、农牧交错带、森林边缘带及沙漠边缘带等多种宏观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脆弱带。生态体系的极度脆弱性使其对水土资源开发响应强烈。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区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引起一系列水文情势和生态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已严重制约本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善。认识水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寻求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始终是干旱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水文机理及特点
(1)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明显。从高山、中山到山前平原,再到荒漠、沙漠,随着海拔高程降低,降水量依次减少,蒸发能力依次增大。高山区分布丰厚的山地冰川,干旱指数小于2,是湿润区;中山区是半湿润带,干旱指数2~5;低山带及山间盆地是半干旱区,干旱指数5~10;山前平原,干旱指数在8~20之间,是干旱带;戈壁、沙漠,干旱指数在20以上,个别地区可达100以上,是极干旱区。河流发源于高寒山区,穿过绿洲,消失在荒漠和沙漠地带。而山前平原中的绿洲是最强烈的径流消耗区和转化区。(www.xing528.com)
(2)河川径流补给多样化。河川径流有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降雨补给、地下水的补给及各种组合的混合补给。中低山区主要为降雨补给,中山带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高山带主要为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融水补给,不同类型的河流表现为不同的径流特性与洪水特性。
(3)溶质在盆地积聚。河流出山口以后大都向盆地的中心汇集,最后潴成湖沼或消失于绿洲和沙漠之中。河流沿途接纳的盐类及其他可溶性物质,在随水分迁移的过程中不断浓缩,最终积聚在绿洲、河流尾闾或沙漠之中。
(4)绿洲“三水转换”频繁。绿洲区内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随着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变化发生不同方向的转换,从多年平均来看,平原区86%的地下水由地表水转换而成。
(5)荒漠植被主要依靠地下水维持其生长。平原区和绿洲与沙漠过渡带的天然生态植被,主要是依靠汲取地下水而繁衍,河流下游应有足够的径流量来维持地下水埋深,形成天然植被的主要水源,并以此来保障生态耗水,保护绿洲与沙漠过渡带脆弱的生态环境。
(6)绿洲水循环强烈的人为作用与荒漠水循环自然衰竭变化是一个自上而下响应敏感的单向过程。绿洲经济和荒漠生态是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两大竞争性用户,处于河流下游荒漠生态用水,在不受水权保护的情况下,只能是被动的受害者。就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而言,绿洲水文与荒漠水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