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军/云南昆明
又到了一年的春茶季,我开始想念易武古茶山的那些古茶树,想象着它们在一场春雨后舒展青绿鲜嫩的叶片,摇着手臂一样的枝条向我召唤。
从昆明去易武公路里程有600多千米,沿途经过普洱、景洪,经过罗梭江畔的延绵大山。据史料记载,清朝末年,易武是普洱茶加工、贸易、流通的中心,位居古六大茶山之首。易武还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曾经的马帮从易武古镇出发,把产自深山的茶叶源源不断输送给外面的世界。曾有人说过,没到过易武,就没喝过上等的普洱茶,就算不上普洱茶的资深茶客。因此来易武的人除了淘金就是朝圣。我两者兼而有之,另外我还要寻茶问茶,追寻古镇成为普洱茶圣殿的血脉渊源。所以每次到易武,虽然一路旅途劳顿,但车子驶入易武地界时,我都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每年春茶季,在易武街上都会碰到来自四海八方的人们。车辆的牌照显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的穿着休闲装,运动装,有的穿着汉服长袍,马褂短打;口音各异,有普通话、广东话或者是分辨不清的外地方言,还有一些听不太懂的外国话。无一例外的,所有的人都因易武茶而来,都和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涌来的人潮,把小小的古镇塞得满满的,每天街上的早点铺和饭馆人头攒动热闹喧腾。每年我们在易武都要遇到熟识的朋友,大家邀约着去饭馆点上一桌当地的特色菜:老挝猪肉、苦花、白花、芋头杆炖鸡、扁头小鱼等,围坐一起叙叙各自来易武茶山的见闻收获。遇到刚来跑茶山的新人,我会给他讲述我所知道的易武古镇。当地人说坐落在山梁上的易武古镇从远处看像一匹骏马从青龙山奔下,马头位于关帝庙。老街地处平坦的山丘顶部,像一个马鞍的形状。马帮与易武茶有着久远的渊源,这种说法也最让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也有人说从山梁的另一个位置眺望,古镇像一朵绽放的莲花,美好而圣洁。
我最初的探访是从老街开始的。晚上喧嚣散尽,从老街散发出沁人茶香牵引着我走上有着深深马蹄窝的青石路。青石路沿山脊而建,有平路也有陡坡,间或还有条石铺就的台阶。街道两边的民居多为一楼一底的土木建筑。庭院分为前院后院,中间置天井。前院一般是茶号的店铺,后院是居室和加工茶叶的场所。夜晚掌灯,白天萎凋后的茶树鲜叶在宅院灶台的铁锅里开始翻炒,整个古镇弥漫着一股茶叶的香气。老街房屋大多筒瓦板瓦盖顶,瓦当连成一线,显出古朴沧桑的韵味。曾读到詹霖老师《云南瓦当》一书,讲到他在易武捡拾到印有茶叶图案的瓦当。图案中的茶叶条索,四片叶子,两朵茶花,简洁而富于立体感。茶叶瓦当这种建筑材料出现在易武古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易武古镇早年茶叶的兴盛。
在老街与山梁的连接处有一个平台,当地人称作公家大园。几株参天的古榕树,枝条苍劲,围拢一个不算宽大的平台。这里曾是茶马古道的起点站,也是人们休闲议事和茶叶交易的场所。每次来易武,我都会到公家大院坐一会,乘乘凉,在树下泡一泡普洱茶喝。古榕无言,无法述说当年公家大园人潮如织、马帮穿梭、热闹喧嚷的盛况,也不知有多少驮着普洱茶的马帮从这里走向远方。如今的公家大园,建了马帮和马锅头的雕塑,还有一些介绍茶马古道的石刻石碑,作为铭记与纪念。烟云过往,古榕树见证了古镇古往今来的时光。雕塑的马锅头汉子牵着马匹,面容沧桑,目光坚毅望着远方,仿佛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他带着普洱茶走出大山的决心。站在这个雕塑面前,每每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老街的茶香来自古茶庄古茶坊。漫步老街,我找到了“同兴号”“福元昌号”“车顺号”等茶号的旧址。这些茶号的老宅木门梁柱古朴雅致,房顶瓦片古旧沧桑,岁月给这些老建筑刻下了斑驳的印记。老茶号早年在易武从事茶叶加工贸易,历经时间的风雨,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谓百年老字号。我流连在古茶庄门口,拍照留念,热情的庄主经常邀请我坐下来喝茶。他们是古茶庄老一辈茶人的后代,接管了祖辈的茶叶生意,也延续了祖辈对茶叶的热爱和痴迷。有一次朋友带我去“车顺号”茶庄拜访。“车顺号”老宅在易武老街的西面,外观古朴气派,里面院子面积颇大,为五房四合院的建筑格局。看到我们进屋,主人家的女儿过来接待我们,给我们泡茶。她说父母年纪大了,茶叶生意都交给了儿女们。我们也瞻仰了那块赫赫有名的“瑞贡天朝”牌匾,黑底金光的大字,遒劲古雅。这块宝匾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车顺号以茶作贡,受皇封例贡进士后,由云南布政使所赐。它是对一代茶人的褒奖和对普洱茶的至高赞誉。
老街的何老家也是制茶的行家里手。何老年近八十,老家是易武麻黑寨的。他向我们讲起他从事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年轻时挑竹箩、背背篓,去茶山收鲜叶、毛茶。那时茶叶不值钱,交通不发达,虽然很辛苦,他却一直没放弃。通过做茶叶生意的积累他在老街盖了房子。如今赶上好时候、好政策,他的儿女盖了新茶厂,他退居二线做儿女们的顾问。他称自己做了一辈子茶农,很辛苦也很开心快乐。何老朴素健谈,谈到制茶的经验时,他告诫我们要能吃苦,讲求道德,做干净卫生的茶。(www.xing528.com)
何老的老家麻黑寨,我是熟悉的。我曾两次去拜访寨子境内的两棵古老的茶王树。麻黑寨离易武镇大约9km,是易武茶山古茶树面积较大、茶叶产量较多的寨子之一。驱车前往,不多时就可以看见一个岔路口写着“麻黑茶王树”的标牌。从路口的一条土路上去,爬一段几百米的土坡可以看到一株枝叶蓬勃的茶王树。树高20m左右,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勃发着生命的活力。这株古茶树每年也少量采制春茶,四周的钢管架子就是为采茶而搭建的。另外,在易武落水洞曾有一株树龄约800年的茶王树,遗憾的是这株古茶树已经枯死,村民们在野外给它建了一个高阁,把它作为茶王树标本保存下来供人们瞻仰。
行走在易武茶山,每到一个寨子,都能看到家家户户屋顶平台上晒着的茶叶。我到过丁家寨、弯弓、高山、落水洞、刮风寨、一扇磨等产茶的名山寨子,在这些古老的茶山名寨,从前的人们因茶迁移过来,以茶为生,也让普洱茶名扬天下。自然是神奇的,每个寨子或者每个山头的茶区产出的茶叶都有着不同的口感滋味。麻黑茶有花果香,口感绵密细腻;刮风寨的茶霸气,滋味醇厚,浓烈饱满;丁家寨的茶醇和柔滑,香韵明显;高山寨的茶有蜜香、余韵;弯弓茶黏稠柔顺,生津持久,喉韵延绵,等等,均是自然品质与人工技术结合的杰作。在喝这些茶山寨子的茶时,我的脑海里时常会闪现出“天地造化”这样的词语。靠山吃山,茶山的百姓得到了茶山、茶叶给他们生活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让物质生活得到提升改变。滥田村的瑶族兄弟小李家,茶叶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里盖了新房,购置了轿车、皮卡车。轿车用于接送孩子上学,皮卡用来拉茶叶及生活生产物资。有一年我们请他带我们进弯弓访茶,一路坑坑洼洼艰险难行,人在皮卡车随时被颠簸得飞起来。到达弯弓古茶园时,正逢老乡正在采茶,有的站着采,有的爬在树上只能看见一个人影。茶园边搭有一个简易窝棚,采好的鲜叶就放在宽大的芭蕉叶上摊晾着,散发着阵阵馨香。弯弓的自然生态非常好,森林密布,鸟鸣花香,置身其中让人神清气爽,这种自然生态产好茶也就不足为怪了。小李说曾听老辈的人讲,清朝的时候弯弓大寨和曼撒曾是易武茶山最兴旺的两个寨子。回程的路上,他还专门带我们去看弯弓大庙的遗址以证实他的说法。传说弯弓大庙全用柏木建成,雕栏画栋,飞檐点金,是古六大茶山最精美的建筑。曾经商贾云集马帮朝来夕往的繁华,如今只剩残垣乱石湮没于林海之中。
难忘在寻茶的旅途中邂逅的美丽风景。有一次行车到达离易武古镇牌坊不远处的山腰时,恰逢落日沉入远山淡淡烟霭处,金光笼罩,瑰丽而柔和,让旅途中的我们心生暖意,赶快停车站在路边拍下了这一幕独特的夕阳景致。还有一次是个清晨,天微微发亮,太阳还没出来,我们从易武古镇出来准备去高山村,在牌坊出去的垭口,看到山谷中云海茫茫,只有远处隐隐约约几座高山,恍如蓬莱仙岛。这种惊心动魄的美,我们在易武茶山多次偶遇。
在古镇我曾数次去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拜访,但时间都不凑巧。总算有一次清晨在老街闲逛,看到茶博馆开放,馆员说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他要去开会。还好允许拍照,我一个人在茶博馆迅速浏览,并拍下了那些记录着易武古镇茶历史的照片,断案碑、石刻、石雕、石磨、瓦当、木匾、马帮用具、制茶工具等。短短十分钟,我穿越到了易武古镇的往昔岁月。普洱茶从种植、养护、采摘、加工、存贮、品饮,都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工雕琢打磨的植物精华。普洱茶的独特之处正是时间沉淀的陈香,这一座小小的古镇,承载了普洱茶的发展历史,刻下了时间的烙印,它为茶而生、为茶而存,是一部普洱茶宏大史书中最耀眼的章节。
想再一次到易武,再去寻找一个普洱茶的传奇故事。
图1 易武老街(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