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马古道主线:一场历史与现代的邂逅

茶马古道主线:一场历史与现代的邂逅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康熙七年茶市由永胜县移到丽江古城区后,滇藏茶马古道才又重走下关到丽江古城一线。从康熙到咸丰年间,历时200年左右,这条茶马古道一直保持稳定的贸易往来,年运销普洱茶曾高达2500t之多。清末、民国时期,虽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普洱茶的产销,但每年至少也有200多吨普洱茶通过这条茶马古道运往西藏。这条一度驮运普洱贡茶的茶马古道可称之为贡茶茶马古道,主要包括滇南官马大道及滇东北五尺道两段。

茶马古道主线:一场历史与现代的邂逅

2.1.1 滇藏茶古道

全程路线为:西双版纳勐海易武)—普洱(思茅—宁洱—景东)—大理(南涧—巍山或弥渡—下关—剑川或鹤庆)—丽江(古城)—迪庆(维西或香格里拉—德钦)—西藏(芒康或左贡—八宿或昌都—拉萨),其中,思茅至宁洱磨黑70多千米是滇藏茶马古道和贡茶茶马古道的共线路段。

滇藏茶马古道又分成南路和北路两段,南路是从西双版纳、普洱到达下关,北路是从下关经丽江、迪庆进入西藏。具体线路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变动,如丽江市永胜县在清康熙以前一度是普洱茶交易中心,据《云南省下关茶厂志》载,滇藏茶马古道一度是从普洱市宁洱县、墨江县经楚雄州双柏、楚雄、南华、姚安、大姚等地到达永胜县,或者是从普洱市宁洱县、景东县经大理州南涧县、祥云县、宾川县到达永胜县[3]。到永胜县后,茶马古道再往北延伸,经宁蒗县永宁镇进入四川、西藏。清康熙七年(1668)茶市由永胜县移到丽江古城区后,滇藏茶马古道才又重走下关到丽江古城一线。

滇藏茶马古道是唐代就已部分开通的一条茶马古道[4]。唐代初期,吐蕃所需茶叶均来自内地,而大唐与吐蕃的关系时战时和,影响了吐蕃所需茶叶的正常供给。与吐蕃山水相连的云南因此逐渐成为吐蕃所需茶叶的主要来源地。唐永隆元年(680),吐蕃在今云南香格里拉、丽江一带设立神川都督府,其影响力一度到大理一带。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蒙舍人(今彝族的先民)在大理一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南诏王国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在今普洱市景东县设立的银生节度是南诏设立的六节度之一,其管辖范围包括了今西双版纳、普洱等广大地区,正是古老的茶叶产区。南诏政权允许这些地方的被征服部落民族保留原来的社会经济制度,但必须以当地土特产品缴纳贡赋,以表臣服,茶叶便是其中之一。在唐代樊绰于公元862—864年编撰的《蛮书》(又名《云南志》)一书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记述,这是汉文史籍中最早对云南茶叶的明确记述。其中,“银生城界诸山”,就是银生节度使管辖的茶山,包括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等地的古茶山,银生城只是当时的茶叶产地和集散中转地之一。这条记述表明,唐代南诏国时期,滇南一带的普洱茶就已传到了当时云南的政治中心大理,并深受南诏国统治民族蒙舍人的喜爱。同时,由于南诏和吐蕃之间联系一度紧密,通过大理,普洱茶进一步传播到了西藏,大理一带也成为滇南普洱茶销往西藏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北路)的起点站。在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1799年)中也记述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清代是普洱茶的繁荣时期。在传统的藏销普洱茶方面,丽江古城逐渐成为大理以北的一个集散地。在今丽江市境内,茶市原本是在永胜和宁蒗,清康熙七年(1668)后才转移到丽江古城区。据清康熙年间刘健《庭闻录》记载,清顺治十八年(1661)三月,达赖喇嘛、干都台吉曾派遣使节于北胜(今永胜)市茶。十月,北胜劈为茶市,当年入藏普洱茶达1500t。康熙四年(1665),清政府在北胜州正式设立茶马市,康熙七年(1668)又移茶马市至丽江(今古城区),藏商马帮必须到丽江购买“茶引”后方可进入滇南茶区购买普洱茶。从康熙到咸丰年间,历时200年左右,这条茶马古道一直保持稳定的贸易往来,年运销普洱茶曾高达2500t之多。清末、民国时期,虽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普洱茶的产销,但每年至少也有200多吨普洱茶通过这条茶马古道运往西藏。1973年,滇藏公路修通,普洱茶由汽车大量运进西藏[4]

滇藏茶马古道从滇南海拔1000m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到滇西北海拔5000m以上的寒温带地区,从滇南河谷坝区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沿途大江大河纵横,高山、雪山、峡谷众多,道路崎岖艰险,且雨季道路湿滑、坍方较多,冬季又有大雪封山,一年中可通行的时间不长,加之毒虫猛兽出没,土匪歹徒袭扰,马帮运输风险巨大。据民国时期勐海著名茶人李拂一先生统计,滇藏茶马古道从勐海经思茅、宁洱、景东、大理、丽江、维西、德钦进入西藏,再经芒康、昌都转运拉萨,全程共计3342.5km,马帮行程105天。若中途停留或耽搁,则马程会达4个多月甚至更长[5]

滇藏茶马古道云南段,从勐海至德钦共1510km,马程48天,其中:勐海—景洪50km,马程2天;景洪—思茅160km,马程5天;思茅—宁洱50km,马程2天;宁洱—镇沅135km,马程4天;镇沅—景东175km,马程6天;景东—巍山130km,马程4天;巍山—大理65km,马程2天;大理—丽江200km,马程6天;丽江—维西225km,马程7天;维西—叶枝125km,马程4天;叶枝—德钦195km,马程6天[5]。(www.xing528.com)

2.1.2 贡茶茶马古道

全程路线为:西双版纳(易武—倚邦—勐旺)—普洱(思茅—宁洱—墨江)—玉溪(元江—峨山—红塔)—昆明曲靖麒麟—宣威)—昭通(昭阳—大关—盐津)—四川宜宾—长江大运河—北京。

普洱茶对内地传播以普洱贡茶为代表。普洱贡茶始自清顺治年间(一说为康熙年间)。清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设立后,八色普洱贡茶以宁洱或思茅为起点运送到省城昆明再转运北京。除了皇室自用之外,普洱贡茶还大量赏赐给皇亲国戚、亲贵大臣,并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普洱茶在中国茶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普洱贡茶原料来自倚邦、易武等古茶山,由马帮驮运到思茅或宁洱再加工而成。清末,普洱贡茶取消,但仍有大量普洱茶从滇南茶区驮运到昆明集散。这条一度驮运普洱贡茶的茶马古道可称之为贡茶茶马古道,主要包括滇南官马大道及滇东北五尺道两段。

滇南官马大道是从昆明南下进入滇南地区并可出境国外的一条古道、古驿道,其中,昆明—元江—墨江—宁洱—思茅—倚邦—易武一线属于贡茶茶马古道,宁洱—思茅—景洪—勐海一线属于滇藏茶马古道。古驿道的部分路段形成于唐宋时期,元代以后全程开通,是省城昆明与滇南傣族地区人员来往与物资交流的主要通道。古道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中断、修复、改道、改造的情况,如在西双版纳境内,清代初期,茶马古道是从倚邦、曼庄、易武等茶山往西经攸乐,再经勐养、普文到普洱。清代中后期,易武成为普洱茶加工中心和运销中心,道光二十五年(1845),普洱府组织人力修筑并用大青石铺设了一条从思茅经勐旺、倚邦到达易武的茶马古道,全长240km,宽1.2~1.6m,方便了普洱茶的运销。另外,从思茅到景洪、勐海的官马大道也是在民国初期进行了修复和改造。20世纪50年代,昆洛公路通车后,滇南官马大道逐渐成为历史遗迹。如今,昆明与普洱、西双版纳之间,除了空中的航班航线之外,地面交通已是全程高速公路铁路动车也于2021年12月3日正式通车,结束了普洱、西双版纳两地不通铁路的历史。

滇东北五尺道,又称朱提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设立的郡县,派将军常頞率军筑路,在原有古道的基础上,从四川宜宾入滇,经盐津、昭通、宣威等地到达曲靖,修筑了一条宽五尺的驿道,史称五尺道。西汉武帝时期,中郎将唐蒙受命率巴蜀兵民续修改建五尺道,并将官道从曲靖修到了滇池地区。唐代,巴蜀通滇道路恢复畅通,因道路途经石门关(今盐津豆沙关),故易名石门道。唐天宝七年(748),唐与南诏激战于芒部(今镇雄),唐兵败,石门道亦随之不通。唐贞元九年(793),唐与南诏恢复往来,西川节度使韦皋遣巡官监察御史马益流率行营兵,整修石门道,并于沿途设置驿站。石门道自四川宜宾南行,经盐津、大关、昭通等地到达曲靖,并有官道通达滇池地区。[1]

普洱贡茶出昆明后,由马帮经曲靖(麒麟区)、宣威、昭通(昭阳区)、大关到达盐津县盐井渡,随后换成关河水路进入金沙江,过四川宜宾后沿长江一路向东,过重庆、湖北武汉到达江苏仪征市,再经大运河北上直达北京通州[6]。另外,滇东北五尺道也是民国时期下关沱茶运销宜宾、泸州、重庆等地的主要线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