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盐固态发酵法:浓郁酱香型酱油的制备技术

低盐固态发酵法:浓郁酱香型酱油的制备技术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盐固态发酵法是在无盐固态发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酱油生产的实际情况而予以改进的方法。可以说是总结了几种发酵方法的经验,比如前期以分解为主的阶段采用天然发酵的固态酱醅;后期发酵阶段,则仿照稀醪发酵。此外,还采用了无盐固态发酵中浸出淋油的好经验。后者由于采用了淋浇措施,可调节后期酱醅温度及盐度进行酒精发酵,为生产浓郁酱香型的酱油创造了条件。

低盐固态发酵法:浓郁酱香型酱油的制备技术

低盐固态发酵法是在无盐固态发酵的基础上,结合当时我国酱油生产的实际情况而予以改进的方法。可以说是总结了几种发酵方法的经验,比如前期以分解为主的阶段采用天然发酵的固态酱醅;后期发酵阶段,则仿照稀醪发酵。此外,还采用了无盐固态发酵中浸出淋油的好经验。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内逐步推广低盐固态发酵工艺以来,因地区、设备、原料等条件的不同,现在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低盐固态移池发酵法;二是低盐固态发酵原池浸出法;三是低盐固态淋浇发酵浸出法。前两者因受工艺及设备限制,没有进行酒精发酵和成酯生香的条件,只做到“前期水解阶段”。后者由于采用了淋浇措施,可调节后期酱醅温度及盐度进行酒精发酵,为生产浓郁酱香型的酱油创造了条件。这种方法是定时放出假底下面的酱汁,并均匀地淋浇于酱醅面层,还可借此将人工培养的酵母和乳酸菌接种于酱醅内。

(一)工艺流程

(二)操作要点

1.原料处理

原料处理包括豆饼粉碎、润水及蒸料。豆饼粉碎是为润水、蒸料创造条件的重要工序。一般认为原料粉碎越细,表面积越大,曲霉繁殖接触面越大,在发酵过程中分解效果越好,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但是粉碎过细,润水时容易结块,对制曲、发酵、浸出、淋油都不利,反而影响原料的正常利用。所以必须适当控制细碎程度,只要大部分达到米粒大小就行。润水是使原料中含有一定的水分,以利于蛋白质的适度变性和淀粉的充分糊化,并为米曲霉生长繁殖提供一定水分。常用原料配比为豆饼:麸皮=100:(50~70);加水量通常按熟料所含水分控制在45%~50%。润水时要求水、料分布均匀,使水分充分渗入料粒内部。蒸料是使原料中的蛋白质适度变性及淀粉糊化,成为容易为酶作用的状态。此外,还可以通过加热蒸煮,杀灭附在原料表面的微生物,以利于米曲霉的生长。

其他原料的处理:使用小麦玉米、碎米或高粱作为制曲原料时,一般应先经炒焙,使淀粉糊化及部分糖化,杀死原料表面的微生物,增加色泽和香气;也可以将上述原料直接磨细后,进行液化、糖化,用于发酵。以其他种子饼粕作为原料的处理方法与豆饼大致相同。米糠饼可经细碎作为麸皮的代用品。

2.制曲

当前国内大都采用厚层通风制曲。厚层通风制曲有许多优势,如成曲质量稳定,制曲设备占地面积少;管理集中、操作方便;减轻劳动强度;便于实现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

原料经蒸熟出锅,在输送过程中打碎成小团块,然后接入种曲。种曲在使用前可与适量新鲜麸皮充分拌匀,种曲用量为原料总重量的0.3%左右,接种温度以40℃上下(夏季35~40℃,冬季40~45℃)为好。

曲料接种后多入曲池,厚度一般为20~30cm,堆积疏松平整,并需及时检查通风,调节品温至28~30℃,静止培养6h(其间隔1~2h通风1~2min,以利于孢子发芽),品温即可升至37℃左右,开始通风降温。以后可根据需要,间歇或持续通风,并采取循环通风或换气方式控制品温,使品温不高于35℃。入池11~12h,品温上升很快,此时由于菌丝结块,通风阻力增大,料层温度出现下低上高现象,并有超过35℃的趋势,此时应进行第一次翻曲。以后再隔4~5h,进行第二次翻曲。此后继续保持品温在35℃左右,如曲料又收缩裂缝,品温相差悬殊时,还要采取1~2次铲曲措施(或以翻代铲)。入池18h以后,曲料开始生孢子,这时仍应维持品温32~35℃,至孢子逐渐出现嫩黄绿色,即可出曲。如制曲温度掌握略低一点,制曲时间可延长至35~40h,这对提高酱油质量有好处。

制曲操作归纳起来有:“一熟、二大、三低、四均匀”四个要点。

一熟:要求原料熟透好,原料蛋白质消化率在80%~90%之间。

二大:大风、大水。曲料熟料水分要求在45%~50%(具体根据季节确定);曲层厚度一般不大于30cm,米曲霉生长时,需要足够的空气,其繁殖旺盛,会产生很多热量,必须要通入大量的风和一定的风压,才能够透过料层维持米曲霉繁殖的最适温度范围。

三低:装池料温低、制曲品温低、进风风温低。装池料温保持在28~30℃;制曲品温控制在30~35℃;进风风温一般为30℃。

四均匀:原料混合及润水均匀,接种均匀,装池疏松均匀,料层厚薄均匀。(www.xing528.com)

3.发酵

盐水调制:食盐加水或低级油溶解,调制成需要的浓度。一般淀粉原料全部制曲者,盐水浓度要求为12.3%~13.4%。

制醅:将准备好的12.3%~13.4%盐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发酵周期长,盐水浓度高些),加热至50~55℃,再将成曲和盐水充分拌匀入池。拌盐水时要随时注意掌握水量大小,通常在醅料入池最初的15~20cm厚的醅层时,应控制盐水量略少,以后逐步加大水量,至拌完后以能剩余部分盐水为宜。最后将此盐水均匀淋于醅面,待盐水全部吸入料内,再在醅面封盐。盐层厚3~5cm,并在池面加盖。

成曲拌加的盐水量要求为原料总重量的65%~100%为好。成曲应及时拌加盐水入池,以防久堆造成“烧曲”。在拌盐水前应先化验成曲水分,再计量加入盐水,以保证酱醅的水分含量稳定。入池后,酱醅品温要求为42~50℃,发酵8d左右,酱醅基本成熟,为了增加风味,通常延长发酵期为12~15d。发酵温度如进行分段控制,则前期为40~48℃,中期为44~46℃,后期为36~40℃。

固态低盐发酵的操作要特别注意盐水浓度和控制制醅用盐水的温度,制醅盐水量要求底少面多,并恰当地掌握发酵温度。

4.浸出

浸出是指在酱醅成熟后利用浸泡及过滤的方式将其可溶性物质溶出。浸出包括浸泡、过滤两个工序。

浸泡:按生产各种等级酱油的要求,酱醅成熟后,可先加入二淋油浸泡(预热至70~80℃),加入二淋油时,醅面应铺垫一层竹席,作为“缓冲物”。二淋油用量通常应根据计划产量增加25%~30%。加二淋油完毕,仍盖紧容器,防止散热。2h后,酱醅上浮(如醅块上浮不散或底部有黏块,均为发酵不良,影响出油)。浸泡时间一般要求20h左右,品温在60℃以上。延长浸泡时间,提高浸泡温度,对提高出品率和加深成品色泽有利。如为移池浸出,必须保持酱醅疏松,必要时可以加入部分谷糠拌匀,以利浸滤。

过滤:在生产中,根据设备容量的具体条件,可分别采取间歇过滤和连续过滤两种形式。酱醅经浸泡后,生头淋油可以从容器的假底下放出,加食盐,待头淋油将要完(注意醅面不要露出液面)时,关闭阀门;再加入预热至80~85℃的三淋油,浸泡8~10h,滤出二淋油(备下次浸醅用);然后再加入热水(也可以用自来水),浸泡2h左右,滤出三淋油备用。总之,头淋油是产品,二淋油套出头淋油,三淋油套出二淋油,最后用清水套出三淋油,这种循环套淋的方法,称为间歇过滤法。但有的工厂由于设备不够,也有采用连续过滤法的,即当头淋油将要滤光,醅面尚未露出液面时,及时加入热三淋油;浸泡1h后,放淋二淋油;又如法滤出三淋油。如此操作,从头淋油到三淋油总共仅需8h左右。滤完后及时出渣,并清洗假底及容器。三淋油如不及时使用,必须立即加盐,以防腐败。

5.配制加工

加热:生酱油加热,可以达到灭菌、调和风味、增加色泽、除去悬浮物的目的,可使成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80℃以上(高级酱油可以略低,低级酱油可以略高)。加热方法习惯使用直接火加热、夹层锅或蛇形管加热以及热交换器加热等。在加热过程中,必须让生酱油保持流动状态,以免焦煳。每次加热完毕后,都要清洗加热设备。

配制:为了严格贯彻执行产品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对于每批制成的酿造酱油,还必须进行适当的配制。配制以后还必须坚持进行复验合格,才能出厂。

防霉:为了防止酱油霉变,可以在成品中添加一定量的防腐剂。习惯使用的酱油防腐剂有苯甲酸苯甲酸钠等品种,尤以苯甲酸钠为常用。

澄清及包装:生酱油加热后,会产生凝结物使酱油变得浑浊,必须在容器中静置3d以上(一级以上的优质酱油应延长沉淀时间),方能使凝结物连同其他杂质逐渐积累于器底,达到澄清透明的要求。如蒸料不熟及分解不彻底的生酱油,加热后不仅酱泥生成量增多,而且不易沉降。酱泥可再集中用布袋过滤,回收酱油。酱油包装分洗瓶、装油、加盖、贴标、检查、装箱等工序,最后作为成品出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