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压器的检修方法与注意事项

变压器的检修方法与注意事项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变压器的检修按其工作性质一般情况可分为吊芯检查、定期大修、故障检修。以上工作应有变压器检修专业人员完成。变压器吊芯时器身在空气中暴露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16h,否则需要进行干燥。事故发生时,该变压器有功负荷70MW。变压器返厂解体检查发现:高压侧B相无励磁分接开关严重烧损,B相绕组围屏开裂、线圈裸露。该变压器采用的是楔形无励磁分接开关。

变压器的检修方法与注意事项

变压器的检修按其工作性质一般情况可分为吊芯检查、定期大修、故障检修。

(一)吊芯检查

吊芯检查适用于新安装变压器的交接验收,主要工作内容有:

1)外观检查:高、低压套管应完好无损伤,各密封处及焊缝不应有渗漏油现象,储油柜油位正常,吸湿器正常。

2)内部检查:线圈无变形,绝缘结构无损伤;各部分绝缘距离符合标准要求;引线焊接、绝缘良好,引线与套管及分接开关的连接可靠且有防松装置;各部螺栓均应紧固;铁心接地片完好且位置正常;器身上及油箱内应无杂物、水迹、锈蚀;器身能平稳地置于油箱内。

3)按变压器交接试验项目和标注进行试验。

以上工作应有变压器检修专业人员完成。

(二)定期大修

变压器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一般应每隔10年进行一次恢复性大修。大修项目如下:

1)检查和清洗外壳,解体检修变压器附件。

2)吊出变压器器身或吊开变压器钟罩,检查器身、铁心、线圈及其压紧装置、垫块、引线各部分螺钉、焊口,各处油道及接线板、分接开关等。消除发现的各种问题;油箱检漏、处理漏油点;更换各密封部分密封垫。

3)检查、测试各绕组合格后回装器身及附件,加注或更换合格油。全部工作结束后,变压器按规定静止一段时间,待气泡消除后方可进行耐压试验。一般10kV以下变压器需静止5h以上,大容量变压器需要静止20h以上。

变压器吊芯时器身在空气中暴露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16h,否则需要进行干燥。

以上工作全部结束后按规定进行全面试验。

(三)故障检修

故障检修应以分析、查找故障原因,制定检修项目、预防措施为目的,根据故障的具体情况,制定安全可靠的检修方案。主要步骤如下:(www.xing528.com)

1)了解变压器的运行情况、故障过程。

2)对变压器进行外观检查和电气、油试验分析,为找出故障点提供依据,做好准备工作。

3)吊芯解体检查,确定故障损坏部位,根据损坏状况制定修理方案。一般性故障可有专业修理人员完成,严重时需返原生产厂进行大修。

(四)变压器事故案例

一起电力变压器过电压事故分析。

(1)事故经过 某年某月某日0∶33∶10,某公司220kV主变压器(型号为SFP7-120000/220,三绕组)轻重瓦斯、差动保护动作,一次开关跳闸,两次开关未跳闸。0∶35∶26与该变压器并联运行的另1台主变压器复合过电流保护动作,一、二次开关跳闸。0∶35∶35,手动拉开该变压器二次开关,同时发现该变压器着火。事故发生时,该变压器有功负荷70MW。

(2)变压器损坏情况 现场外观检查发现,该变压器一、二、三次套管全部炸裂,一、二次引线烧断,变压器门形构架横梁因高温而变形,变压器控制柜到变压器控制箱控制电缆烧损。变压器返厂解体检查发现:高压侧B相无励磁分接开关严重烧损,B相绕组围屏开裂、线圈裸露。A、B相无励磁分接开关接触不到位,A相铁心底角螺栓垫有烧痕;B相分接开关对箱壁有放电痕迹。将高压围屏拆除后发现A、C相高压线圈无变形,B相线圈基本脱落,损坏严重。

(3)事故前监视运行情况 该变压器自投运已安全运行五年,投运前按规程进行了常规试验、耐压(二、三次及一次中性点)试验,均未发现问题。色谱试验数据为乙炔微量。局部放电试验数据:在15倍对地交流电压下,三相高压端的局部视在放电量均小于500pC,试验合格。但该变压器B相绕组在20~25min期间持续放电量达1100pC,A相初始放电量也较大。变压器运行四年后进行色谱试验数据:乙炔始终在0.3μL/L左右。后来由于系统需要,主变停运热备用。停运后进行的常规试验及局部放电试验均未发现问题。为排除潜油泵问题而进行的油色谱试验数据异常,在变压器停运状态,起动潜油泵进行色谱监视,通过色谱数据分析排除了潜油泵问题。而后对变压器进行了脱气处理。随后进行带负荷油色谱监视运行。

(4)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解体检查及运行记录分析,事故原因不难找出。B相分接开关接触不良是导致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而该变压器二次开关拒动,与之并联运行的另1台变压器向该主变反充电(时间长达3min)是使事故扩大并发展的主要原因。事故发展的过程:由于B相无励磁分接开关调整不到位(不排除由于运行年久使接触压力有所减小的可能性),在变压器空载运行时,在电压作用下,可能产生局部放电,但是由于此时一次电流很小,触头间并没有出现严重过热现象。当一次侧通过负载电流(约190A)后,动、静触头之间开始发热、放电,附近油温开始上升。温度上升使得动触头弹性进一步下降,动、静触头之间压力进一步降低,发热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结果是动、静触头在电与热的作用下融化、烧蚀。无励磁分接开关绝缘筒内的绝缘油在高温下气化产生强大的压力使绝缘筒烤糊胀裂,轻、重瓦斯继电器动作,一次开关跳闸。但由于二次保护没有动作,与之并联运行的另1台变压器通过66kV连接引线向该变压器送电。此时,B相无励磁分接开关内分接引线间已经是短路状态,从而造成B相高压绕组严重烧损,其产生的强大的气体压力是造成高、中、低压三相套管爆炸的直接原因。

根据上述分析,无励磁分接开关故障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该变压器采用的是楔形无励磁分接开关。楔形开关动触头为楔形,楔形触头上有一弹簧将楔形触指顶压于静触头上,动静触头之间的压力依靠楔形触头上的弹簧弹性压力。该弹簧弹性基本不会发生大的劣化,因而接触压力基本不会发生变化。在调节挡位时,用扳手旋动调节盘上的螺杆,当调到某个挡位后,应将扳手稍许回调不动,方调整到位,操作手感很不好,容易造成触头接触故障。

(5)预防措施 运行经验表明,各种类型的无励磁分接开关都出现过程度不同的故障,有的还导致事故的发生。故障原因很多。统计表明,绝大多数的故障类型是动、静触头接触不良。造成动、静触头接触不良的原因大致有四个:一是运行过程中由于电磁力而形成的机械振动;二是由于安装工艺不良而造成机械变形,使得动、静触头接触不到位;三是操作人员由于不清楚操作要领而导致误操作;四是运行年久,由于弹簧劣化而造成动、静触头间压力减小。

由于弹簧劣化而造成接触不良的多为鼓形开关,其结构类似于楔形开关,不同之处在于鼓形开关动触头为盘形弹簧,与静触头之间的接触压力完全靠盘形弹簧的弹性压力。一旦运行年久,特别是经过大电流后,弹簧容易发生退火,从而使弹性压力降低,造成接触不良。此外,鼓形开关挡位调节采取用手扳动的调节方式,听到一响声表明已经调节一挡,但到位程度无法从手感上判断,因此也有可能造成误操作。单相鼓形触环式触头开关操作简便,手柄与触头转动角度对应,过死点自动归位,同时触头容量较大。但早期产品触头中使用盘形蜗卷弹簧,因受弹簧工艺及结构制约,使得各触环接触压力及同一环两触点间接触压力严重不一致,致使其接触可靠性大打折扣,接触电阻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虽有了改进型,改盘形弹簧为普通圆柱弹簧,基本解决了触头接触问题,但其传动灵活性差,操作力矩较大。

此次事故发生前的色谱跟踪试验不能确定故障的位置,也没有发现故障的严重性,这说明无励磁分接开关缺陷有时是难以通过色谱跟踪试验确定的,由故障发展为事故的过程是很快的,具有突发性,但是进行油色谱跟踪试验却是必要的。

发现动、静触头接触不良缺陷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测量变压器的直流电阻。但是,直流电阻测试对于发现此类缺陷是有很大局限性的。这是因为按照《无励磁分接开关》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动、静触头之间的接触电阻小于350μΩ,而电力变压器高压侧的直流电阻值远远大于这个数,如果不是接触不良情况十分严重,很难通过直流电阻值大小来判断无励磁分接开关缺陷。另外,即使测出的直流电阻值存在明显问题时,也要在排除引线接头螺纹松动等可能原因后才能进一步分析分接开关存在缺陷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当怀疑无励磁分接开关存在问题时,测量直流电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长期以来通过测量直流电阻发现了许多无励磁分接开关故障,避免了很多事故。测量直流电阻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对测试数据分析比较:一是三相之间要进行比较分析;二是测试值与出厂值及历次测试数据分析比较;三是注意数值的变化规律;四是转换分接开关分接挡位进行多次测量,转换挡位时应注意正、反调挡时数据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