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控制通常是指管理人员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和标准,检查和衡量被控对象在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所发生的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的管理活动。由此可见,实施控制的前提是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制定科学的计划,继而进行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并实施有效的领导。计划一旦开始执行,就必须进行控制,以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当发现实施过程有偏离时,应分析偏离计划的原因,确定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并采取纠正行动。在纠正偏差的行动中,继续进行实施情况的检查,如此循环,直至工程项目目标实现为止,从而形成一个反复循环的动态控制过程。
1. 控制的基本程序
控制程序如图4.1所示。
图4.1 控制流程图
在控制过程中,都要经过投入、转换、反馈、对比、纠正等基本环节。如果缺少这些基本环节中的某一个,动态控制过程就不健全,就会降低控制的有效性。
(1) 投入
控制过程首先从投入开始。一项计划能否顺利地实现,基本条件是能否按计划所要求的人力、材料、设备、机具、方法和信息等进行投入。计划确定的资源数量、质量和投入的时间是保证计划实施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计划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要使计划能够正常实施并达到预定目标,就应当保证将质量、数量符合计划要求的资源按规定时间和地点投入到工程建设中。项目管理人员如果能把握住对“投入”的控制,也就把握住了控制的起点要素。
(2) 转换
工程项目的实现总是要经由投入到产出的转换过程。正是由于这样的转换,才使投入的人、财、物、方法、信息转变为产出品,如设计图纸、分项 (分部) 工程、单位工程,最终输出完整的工程项目。在转换过程中,计划的执行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多因素的干扰,造成实际进展情况偏离计划轨道。而这类干扰往往是潜在的,未被人们所预料或人们无法预料的。同时,由于计划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因而造成实际输出结果与期望输出结果之间发生偏离。为此,项目管理人员应当做好“转换”过程的控制工作,跟踪了解工程实际进展情况,掌握工程转换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分析偏差原因、确定纠正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对于那些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采取“即时控制”措施,及时纠正偏差,避免“积重难返”。
(3) 反馈
反馈是控制的基础工作。对于一项即使认为制订得相当完善的计划,项目管理人员也难以对其运行的结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为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每个变化都会对预定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计划与执行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及时捕捉工程进展信息并反馈给控制部门,为控制服务。
为使信息反馈能够有效地配合控制的各项工作,使整个控制过程流畅地进行,需要设计信息反馈系统。它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信息来源和供应程序,使每个控制和管理部门都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4) 对比
对比是将实际目标成果与计划目标相比较,以确定是否有偏离。对比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工程实施成果并加以分类、归纳,形成与计划目标相对应的目标值,以便进行比较。对比工作的第二步是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实际目标成果是否出现偏离。如果未发生偏离或所发生的偏离属于允许范围之内,则可以继续按原计划实施。如果发生的偏离超出允许的范围,就需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5) 纠正
当出现实际目标成果偏离计划目标的情况时,就需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如果是轻度偏离,通常可采用较简单的措施进行纠偏。如果目标有较大偏离时,则需要改变局部计划才能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如果已经确定的计划目标不能实现,那就需要重新确定目标,然后根据新目标制定新计划,使工程在新的计划状态下运行。当然,最好的纠偏措施是把管理的各项职能结合起来,采取系统的办法。这不仅需要在计划上做文章,还要在组织、人员配备、领导等方面做文章。
总之,每一次控制循环结束都有可能使工程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或者是重新修订计划,或者是重新调整目标,使其在这种新状态下继续开展。
2. 控制的类型
由于控制方式和方法的不同,控制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按照事物发展过程,控制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按照是否形成闭合回路,控制可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按照纠正措施或控制信息的来源,控制可分为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归纳起来,控制可分为两大类,即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
(1) 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就是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拟订和采取各项预防性措施,以使计划目标得以实现。主动控制是一种面对未来的控制,它可以解决传统控制过程中存在的时滞影响,尽最大可能改变偏差已经成为事实的被动局面,从而使控制更为有效。
主动控制是一种前馈控制。当控制者根据已掌握的可靠信息预测出系统将要输出偏离计划的目标时,就制定纠正措施并向系统输入,以便使系统的运行不发生偏离。主动控制又是一种事前控制,它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前采取控制措施。
实施主动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详细调查并分析研究外部环境条件,以确定影响目标实现和计划实施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考虑到计划和其他管理职能之中。
②识别风险,努力将各种影响目标实现和计划实施的潜在因素揭示出来,为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依据,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工作。(www.xing528.com)
③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计划。做好计划可行性分析,消除那些造成资源不可行、技术不可行、经济不可行和财务不可行的各种错误和缺陷,保障工程的实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在此基础上力求使计划得到优化。事实上,计划制定得越明确、完善,就越能设计出有效的控制系统,也就越能使控制产生更好的效果。
④高质量地做好组织工作,使组织与目标和计划高度一致,把目标控制的任务与管理职能落实到适当的机构和人员,做到职权与职责明确,使全体成员能够通力协作,为共同实现目标而努力。
⑤制定必要的备用方案,以对付可能出现的影响目标或计划实现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些情况,因有应急措施做保障,从而可以减少偏离量,或避免发生偏离。
⑥计划应有适当的松弛度,即“计划应留有余地”。这样,可以避免那些经常发生但又不可避免的干扰因素对计划产生影响,减少“例外”情况产生的数量,从而使管理人员处于主动地位。
⑦沟通信息流通渠道,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预测工程未来发展状况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信息。
(2) 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当系统按计划运行时,管理人员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跟踪,将系统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再传递给控制部门,使控制人员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偏差,寻求并确定解决问题和纠正偏差的方案,然后再回送给计划实施系统付诸实施,使得计划目标一旦出现偏离就能得以纠正。被动控制是一种反馈控制。对项目管理人员而言,被动控制仍然是一种积极的控制,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控制方式,而且是经常采用的控制方式。
被动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①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跟踪、测试、检查工程实施过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②明确项目管理组织中过程控制人员的职责,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③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反馈偏离计划目标值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3) 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关系
对项目管理人员而言,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都是实现项目目标所必须采用的控制方式。有效地控制是将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加大主动控制在控制过程中的比例,同时进行定期、连续的被动控制。只有如此,才能完成项目目标控制的根本任务。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的紧密结合。
3. 动态控制原理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的三大目标控制,目标控制的核心是计划、控制和协调,即计划值与实际值比较,而计划值与实际值比较的方法是动态控制原理。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是项目管理最基本的方法,是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因此,目标控制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动态控制原理。
所谓动态控制,指根据事物及周边的变化情况,实时实地进行控制。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并不能够按照预定计划顺利地执行,因此必须实施控制。项目管理领域有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平衡是暂时的,不是永恒的; 有干扰是必然的,没有干扰是偶然的。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进行项目目标的动态控制。
项目目标动态控制是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其工作程序如图4.2所示。项目进展初期,随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项目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专门人员陆续收集各个阶段的动态实际数据,实际数据经过搜集、整理、加工、分析之后,与计划值进行比较。如果实际值与计划值没有偏差,则按照预先制订计划继续执行。如果产生偏差,就要分析偏差原因,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确保项目按照计划正常进行。下一阶段工作开展过程中,按照此工作程序动态循环跟踪。
图4.2 动态控制图
项目目标动态控制中的三大要素是目标计划值、目标实际值和纠偏措施。目标计划值是目标控制的依据和目的,目标实际值是进行目标控制的基础,纠偏措施是实现目标的途径。
项目目标的计划值是项日实施之前,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制订的计划,其特点是项目的计划值不是一次性的,随着项目的进展计划值也需要逐步细化。因此在项目实施各阶段都要编制计划。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值也需要比较,因此需要对项目目标进行统一的目标分解结构,以有利于目标计划值之间的对比分析。
目标控制过程中关键一环,是通过目标计划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分析,以发现偏差,即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目标的偏离趋势和大小。这种比较是动态的、多层次的。同时,目标的计划值与实际值是相对的,如投资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初步设计概算相对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匡算是“实际值”,相对于项目预算是“计划值”。
项目进展的实际情况,及正在进行的实际投资、实际进度和实际质量数据的获取必须准确。如实际投资不能漏项,要完整反映真实投资情况。
要做到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前提条件是各阶段计划数据与实际值要有统一的分解结构和编码体系,相互之间的比较应该是分层次、分项目的比较,而不单纯是总值之间的比较,只有各分项对应比较,才能找出偏差,分析偏差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