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经验与启示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经验与启示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工业化”是相对于“去工业化”而言的。对于去工业化,存在两条理解思路,一条基于国际分工,一条基于制造业服务化。此外,通过“再工业化”向实体经济回归,并不意味着降低服务业的经济地位。可以说,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意在夺回美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再工业化”不是原有工业化的重复,而是将高新技术注入制造业,形成美国制造业稳固的优势。

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的经验与启示

“再工业化”是相对于“去工业化”而言的。对于去工业化,存在两条理解思路,一条基于国际分工,一条基于制造业服务化。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去工业化是指由于某一发达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其传统制造业和相应的工作机会纷纷转移到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来看,去工业化意味着发达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走向衰落,而通过服务化获取更大效益,带动经济增长。

随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不断上升,美德等国的一些知名跨国公司相继加入回流大潮,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回国内。对于美德等国来说,通过制造业回归,能够完善国内生产经营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强化创新能力,改造传统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重振制造业体系,增加出口和就业

“再工业化”将通过不断吸收、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重构实体经济。回归实体经济是对“去工业化”下社会资本过度脱离实体产业的反思,是对制造业价值的重新审视,但并非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回归。

“再工业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支撑,其背景是新兴技术与产业引领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此外,通过“再工业化”向实体经济回归,并不意味着降低服务业的经济地位。恰恰相反,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服务业亦将在制造业带动下得到升级转型,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更有赖于高端制造业的繁荣,最终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经济遭受重创,奥巴马政府于2009年底启动“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同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通过制定积极的工业政策,鼓励制造企业重返美国,意在通过大力发展国内制造业和促进出口,达到振兴美国国内工业,进而保证经济平稳、可持续运行的目的。可以说,美国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提出“再工业化”,意在夺回美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地位。“再工业化”不是原有工业化的重复,而是将高新技术注入制造业,形成美国制造业稳固的优势。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意在全面振兴国家制造业体系,大幅增加制造业产出和出口,以求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并提升硬实力,实现“经济中心”的回归,并进一步巩固其全球制造业领导地位。(www.xing528.com)

“再工业化”将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带有定制特征的智能设备的普遍应用将成为一大趋势。美国新形势下“再工业化”战略的提出就是一种基于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制度创新,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持续互动的过程。美国通过“再工业化”,一方面积极布局计算机、汽车航空以及为大企业配套的机械电子零部件等领域的现有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医疗信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试图带动传统制造业发展,引领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以确保在21世纪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而工业机器人将成为全球制造业振兴的关键

(1)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柔性,确保生产质量和稳定性,不仅可以让高端制造效益更高,更能使生产制造系统在经济上比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生产系统更具竞争力,并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2)智能工业机器人未来将作为工作伙伴协助人类从事简单的、重复性的、乏味的以及危险的工作,将带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加速产生新的行业、新的职业,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