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1】 用化学的方法为金属表面镀层的过程如下:金属制品放置于充满金属盐溶液的池子中,溶液中含有镍、钴等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凝结到金属制品表面形成镀层,温度越高,镀层形成的速度越快,但温度越高有用元素沉淀到池子底部与池壁的速度也越快,温度低又会大大降低生产率。该问题的技术冲突为:两个标准参数为生产率(A)与材料浪费(B),加热溶液使生产率(A)提高,同时材料浪费(B)增加。将该问题转变成为物理冲突,选温度作为另一参数(C)。物理冲突可描述为:溶液温度(C)增加,生产率(A)提高,材料浪费(B)增加;反之,生产率(A)降低,材料(B)浪费减少。溶液温度既应该高,以提高生产率,又应该低,以减少材料消耗。
【实例2】 波音公司改进737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技术冲突为:既希望发动机吸入更多的空气,但又不希望发动机罩与地面的距离减小。将该技术冲突转变为物理冲突:发动机罩的直径应该加大,以吸入更多的空气,但机罩直径又不能加大,以不使路面与机罩之间的距离减小。
【实例3】 关于制造平板玻璃的问题,过去廉价的窗户玻璃都是有波纹的,这与制作玻璃的工艺有关。玻璃板是把融化的玻璃拉长制成的。当融化的玻璃温度为700~800℃时,是非常软的,玻璃在辊道上移动并逐渐变凉。辊道是由很多平行的细轴组成的,玻璃在辊道上移动变凉的同时也在变形,因为这些轴距太大了,为了减少这些轴距就必须缩小轴的直径,但是又不允许降低轴的强度,所以轴的直径不能无限度的减小。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技术矛盾:在减少玻璃的波纹度的情况下,不允许降低辊道的强度。
试用分离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把辊道直径缩小至原来的1/10、1/1000、1/1000000,直到轴的直径只相当于一个分子那么大。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辊道呢?当然,辊道应该是一层物质,而且为了使玻璃能在这层物质上面移动,接触玻璃的物质分子应该是可以自由旋转的。只有液体才有这样的性能,所以,能够接触热玻璃的液体只有液态金属,比如锡或者铅。(www.xing528.com)
【实例4】 地球上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废气也越来越多,地球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可在汽车的发动机上安装一种能专门降低排放气体毒性的装置,但是一定会提高汽车的成本。这样,就产生一个技术矛盾:在降低汽车有害气体毒性的同时不允许提高生产汽车的成本。
使用变害为利法来解决这一矛盾。汽车排出的气体应该从有害的变成有用的。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汽车的燃料必须由氢气替代,这样,汽车排气管排出的将是水蒸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