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具有初始裂纹的岩体,其应力强度因子随井筒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当KI增大到临界值KIC(断裂韧度)时,岩体处于由稳定向不稳定扩展的临界状态。
1.裂缝扩展准则
除了断裂韧度KIC可以作为裂纹扩展的准则,尚有三种方法可以作为判断裂纹是否扩展的准则,它们分别是:临界应力准则、临界裂纹张开位移准则以及裂纹长度对时间准则。
图3—7 临界应力准则示意图
临界应力准则公式如式(3—1)所示:
式中,σn是指定点处面的法向应力分量;τ1和τ2是指定点处面的剪切应力分量;σf和分别是法向失效应力和剪切失效应力,其值可由实验确定。当断裂临界应力f达到1.0时,裂尖向前扩展。
在ABAQUS中用户子程序DISP用于指定预定义边界条件(强制边界条件),它可定义各种类型自由度的边界条件,它针对边界的节点施加边界条件;用户子程序FLOW在渗流耦合分析中用于定义非均匀渗透系数和相应的外界渗透压,它针对边界上单元积分点施加载荷。压降方程的表达式虽然简单,但具体实现却很困难。如图3—8所示,任意时刻预设的裂缝可分为三段:预裂段(射孔段)、压裂段(扩展段),以及未裂段(绑定段)。在石油开采工程中,射孔段孔道的形成是通过射孔弹被引爆后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射流对岩石进行强烈挤压破碎而形成的一种锥形孔道,射孔长度一般为0.4~1.0 m,射孔段的宽度比压裂段的缝宽度更大,而其长度又远远小于压裂段,因而可认为该段内压裂液不产生压降,该段的水力压力载荷可以在ABAQUS的inp文件中通过关键字*BOUNDARY加载实现。裂缝扩展段内的水力压力分布可按压降分布函数通过用户子程序DISP加载,当使用此函数时必须预先知道压力p0的值,为此必须调用子程序FLOW以获得压力值p0,我们将FLOW程序内的变量U设为共用变量,并按如图3—9所示的方式设定边界FLOW,它实时调用子程序FLOW,这样借助变量U就可以把指令*BOUNDARY的压力值p0实时动态地传递给子程序DISP。裂缝面宽度w的求解相对简单些,利用子程序DISP就可以获得裂缝面内每个节点的坐标值,再通过节点坐标值就可以求得裂缝面内每一对节点的相对距离,这个相对距离即为裂缝扩展段在该处的宽度。这样一来子程序DISP就有了压力值p0和宽度,从而便可计算裂缝面内各个节点的压力值。绑定段的压力加载可以利用子程序FLOW返回的压力值再用DISP加载上去。
图3—8 压降方程求解示意图
图3—9 水力压力加载示意图
2.裂缝扩展模型
假设模型为平面应变问题,模型尺寸为150 m×45 m,射孔的深度为0.5 m。根据弹性力学基本理论,裂纹扩展对较远处的边D、E、F影响不大,因此边D、E、F为位移为零的约束,孔隙压力保持初始状态不变。而边C为对称位移约束,模型如图3—10所示。下面对裂缝扩展过程进行分析。
图3—10 计算模型示意图
1)应力累积阶段
随着射孔内压裂液压力的逐渐增加,射孔裂尖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孔隙呈现出与静水压应力成反比的关系,在裂尖处孔隙比最大(图3—11、图3—12、图3—13)。
图3—11 裂缝扩展临界状态时的孔隙压力
图3—12 裂缝扩展临界状态时的S22应力
图3—13 裂缝扩展临界状态时的孔隙比
2)裂纹稳定扩展阶段
裂尖的应力达到临界值后,如果继续施加水力压力,裂纹就进入稳定扩展阶段,故可以获得裂纹长度、裂纹最宽处、注入液流量以及裂缝面随着注水压力增大的变化规律。图3—14是压裂施工进行过程中,裂缝周围的孔隙压力的变化图。从图3—14可以看出,裂尖处的孔隙压力最低,孔眼附近的孔隙压力最高。孔隙压力随着裂缝的扩展而向前延伸。
图3—14 裂缝稳定扩展时的孔隙比
图3—15是裂缝稳定扩展时整个压力场的第二主应力图。在裂尖的应力明显要高于其他位置的应力,即有一应力集中核,正是由于这个应力集中核的存在才促使裂缝向前延伸。
图3—15 裂缝稳定扩展时的第二主应力(S22)
图3—16 裂缝稳定扩展时的孔隙比
如图3—16所示,裂缝稳定延伸时,地层的孔隙比在裂缝尖端处也出现了集中现象,即孔隙比在裂缝尖端区域会大幅度上升。原因是裂缝尖端处出现应力集中核,使得该区域的有效应力值大大增加,从而使岩石颗粒发生收缩,引起孔隙比增大。(www.xing528.com)
3.多簇射孔力学模型的建立
假设模型为平面应变问题,射孔深度为0.5 m,3个射孔簇长度均取1 m,每簇间距相等,外边界与单裂缝扩展相同。
图3—17是计算模型的整体网格,为了尽可能使计算速度加快,将远离裂缝区域的网格划粗,而将靠近应力梯度比较大的区域的网格划细。图3—18是网格划细的结果。
图3—17 计算模型整体有限元网格
图3—18 计算模型的局部有限元网格
1)三条簇裂缝扩展
图3—19 裂缝初始扩展前缝尖应力的集中现象
图3—20 裂缝初始扩展情况
从图3—19可以看出,在裂缝扩展之初,三条裂缝的尖端都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射孔部分裂缝的开度也几乎是相同的,即此时各裂缝之间没有干扰。图3—20模拟计算了裂缝的扩展情况也能验证这一点,即三条裂缝同步开始扩展。
2)4簇裂缝扩展
参照3簇裂缝情况(图3—21),对4簇裂缝的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图3—22是裂缝初始启裂时各射孔簇渗流场的分布图,4簇裂缝情况如图3—23所示。
图3—21 3簇裂缝同时扩展裂缝有效长度与裂缝间距/缝高的关系
图3—22 4簇裂缝启裂时的渗流场
图3—23 4簇裂缝同时扩展裂缝有效长度与裂缝间距/缝高的关系
3)5簇裂缝扩展形态
参照3簇裂缝压裂处理方法,对5簇裂缝的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图3—24是裂缝初始启裂时各射孔簇渗流场的分布图,5簇裂缝情况如图3—25所示。
图3—24 5簇裂缝启裂时的渗流场
图3—25 5簇裂缝同时扩展裂缝有效长度与裂缝间距/缝高的关系
4)6簇裂缝扩展形态
参照3簇裂缝压裂处理方法,对6簇裂缝的扩展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图3—26是裂缝初始启裂时各射孔簇渗流场的分布图,6簇裂缝情况如图3—27所示。
图3—26 6簇裂缝启裂时的渗流场
图3—27 6簇裂缝同时扩展裂缝有效长度与裂缝间距/缝高的关系
根据研究结果,对于页岩气水平井,无论是集中射孔还是多簇射孔情况,产生裂缝干扰的缝间距均为1.5倍的裂缝高度。这与国外学者Fisher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此,当页岩脆性指数超过60%时,多簇射孔间距要控制在缝间干扰区域内,从而以利于形成网络裂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