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物理作为连接储层和地震特征的桥梁,在诸如测井分析、地震反演、属性分析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页岩地震岩石物理的核心在于分析微观孔隙、矿物组分和有机质等参数对地球物理响应的影响,这种响应可以是纵横波速度、纵横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以及各向异性强度等宏观特征。通过分析宏观响应特征的变化,进而选择最优的地震属性,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提取这些属性的空间分布,达到能直接预测页岩储层特征的目的。
目前,已发展了许多诸如Wyllie平均时间公式(1956)[17]、Raymer公式(1980)[18]、Tosaya公式(1982)[19]、Castagna公式(1985)[20]、Han公式(1986)[21]等用于表征孔隙度—速度或速度—孔隙度—泥质含量的经验关系式,一般来说经验公式都是从某些地区的数据中拟合出来的结果,由于地质情况的复杂性,这些公式代表的仅是特定区域的特征,因此利用经验公式进行速度预测时必须非常谨慎。同时,一些经典的有效介质等效模型,诸如Biot(1956)[22]和Gassmann方程(1951)[23]、Kuster-Toksöz模型(1974)[24]、Xu-White模型(1995)[25]等也逐渐建立,并在一定条件下得到广泛应用。地震波速度除了受孔隙度、饱和度等性质的影响,还会明显地受到孔隙空间结构即孔隙形状的影响,如Kuster和Toksöz(1974)等[24]。
在碎屑储层的速度预测模型中,岩石物理速度预测模型主要有Gassmann方程、Kuster-Toksöz模型和Xu-White模型,但是这三个模型在考虑孔隙形状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页岩岩石物理模型的需要。
Berryman提出了四种特殊的三维孔隙形状:球形、针形、碟形和裂缝形。根据孔隙形状统计分布特征(Cheng和Toksöz,1976)[26],首先假设砂岩孔隙的主导孔隙是球形,次要孔隙依次是针形、碟形和裂缝形;然后假设泥岩的主导孔隙是裂缝形,次要孔隙依次是碟形、针形和球形。通过这种看似简单的孔隙形状的三维等效简化,从而能更直观并真实反映出地下储层岩石的孔隙空间形状,其有效性通过与实测速度的高度吻合及叠前反演结果与录井、试油资料的较好一致性得到了证实。具体流程如图2—6所示。
(www.xing528.com)
图2— 6 Xu-White模型的原理示意图
Berryman(1980,1995)[27—28]提出了球形、针形、碟形和裂缝形这四种特殊的三维孔隙形状的弹性模量表达式,计算干岩石弹性模量的公式如式(2—1)和式(2—2)所示:
上式中,Kdry、μdry分别代表干岩石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Ki、μi代表第i种孔隙内含物的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对于干岩石的内含物此处均视为空气;Pmi、Qmi为关于第i种孔隙几何尺寸的常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