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分析包括确定保障性要求、确定与优化保障方案、确定保障资源需求和保障性试验与评估等内容,中间一直贯穿着规划与管理活动。
图6-2 所示是装备研制过程中保障性分析的工作流程。首先要通过使用研究、比较分析和标准化方法等确定相应的保障性要求(包括定性要求和定量要求);然后根据装备的使用功能分析、任务剖面分解等步骤,确定装备的使用保障方案,并根据FMECA、RCMA 和LORA 等分析技术,确定装备的预防性维修和修复性维修保障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权衡和多因素权衡,对备选保障方案进行评估与权衡分析,优选出适用的保障方案;根据优化的保障方案,采用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技术,建立保障工作与保障资源需求的联系,得出一次使用与维修工作所需的保障资源;综合确定具体的保障资源配置方案。
图6-2 保障性分析的工作流程
1.确定保障性要求
开展保障性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立项论证阶段,以军事需求为牵引,科学地确定协调、合理的保障性要求,这是开展后续保障性设计分析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性试验与评估的准则。
保障性要求是为了满足装备保障的目标而提出的有关装备保障性和保障问题的要求,既有定量的,也有定性的,包括保障性综合要求、有关保障性的设计要求和主要保障资源方面的要求等。制定保障性要求时应综合开展如下方面的工作:
(1)进行“使用研究”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开展现场调研,全面掌握装备预期的使用方案、任务剖面、部署情况、列装部队的维修能力等,基本掌握装备将来可能面临的保障工作与任务,以有效地为新研装备保障性提供直接依据,并增强要求的针对性。
(2)进行“装备软件、硬件和保障系统的标准化”工作。装备的标准化和互用性直接影响其保障资源配置的品种与数量,保障系统的标准化则直接影响新研装备保障资源与部队现有装备保障资源的协调,在提出保障性要求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装备及其保障系统的标准化问题。
(3)进行“比较分析”工作。在提出保障性要求时,应针对新研装备建立比较系统或基准比较系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一方面可以分析制约新研装备战备完好性、寿命周期费用的主导因素,为新研装备保障性要求的确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能够明确与新研装备在结构、功能、保障方面相似的现役装备的设计缺陷,作为新研装备需要改进的保障性要求,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所确定保障性要求实现的可行性。
(4)进行“改进保障性的技术途径”工作。大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比较长,少则3 ~5年,多则10年甚至20年以上,在提出保障性要求时,一方面要考虑在未来的研制周期内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装备在这方面依然应具有先进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时是否有成熟的技术和方法确保先进的要求得以有效实现。
由于装备类型的不同及作战使命、任务的不同,编配体制的不同等,装备的保障性要求会有所不同,但通过上述4 个方面的工作,可有效提高装备保障性要求的针对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2.确定与优化保障方案
要将所确定的保障性要求有效纳入装备研制过程,需要有效规划和优化装备保障方案,一方面通过影响装备设计达到装备“好保障”的目标,另一方面为后续规划和获取装备保障资源提供保障工作信息作为输入,最终使装备系统研制能在费用、进度、性能与保障性之间达到最佳的平衡。
装备保障方案是部队实施装备保障工作的依据,保障方案配套是装备保障配套建设中的“软配套”,需要在论证阶段明确初始保障方案,并在方案设计阶段和工程研制阶段不断加以细化与优化,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反复迭代进行。一方面,保障方案应与装备设计方案和使用方案紧密协调,另一方面,还要在满足装备保障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优化。保障方案优化工作做得好,保障内容少、工作简单、耗费时间少、对人员技能要求低,就受部队欢迎,还可以有效减少保障资源的品种与数量,这些目标只有通过在装备研制过程中不断影响装备设计才能实现。
确定保障方案的首要工作是进行功能分析。部队面临的装备保障工作主要包括装备使用保障、装备预防性维修保障和装备修复性维修保障3 个方面的内容。使用保障工作主要是保证装备正常动用发挥其使用功能,维修保障工作则主要针对装备不能或将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的故障模式,因此,无论是使用保障工作还是维修保障工作,都需要进行功能分析。装备保障方案总体确定流程如图6-3 所示。
图6-3 装备保障方案总体确定流程(www.xing528.com)
一方面,通过分析装备的主要功能,明确其任务剖面,可明确不同任务对应的使用保障工作,如装甲车辆的基础训练(包括驾驶、通信和射击训练)、潜渡训练、沙漠和高原训练等。
另一方面,通过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分析,提供故障信息作为输入,再通过RCMA 和LORA 等工作,可分别确定装备预防性维修保障工作和修复性维修保障工作的需求,进而形成装备维修保障方案。
在确定装备保障方案的过程中,一般应在满足装备保障要求的前提下,先提供多种能满足军方要求的备选保障方案,而后对备选保障方案进行权衡分析和优化。一是装备设计方案不变,对相应的备选保障方案进行选择和优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反过来参与装备设计方案的优选,从保障的角度推荐较好的装备设计方案。
保障方案的权衡分析可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如以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寿命周期费用或二者之比为准则,比较各备选保障方案的优劣;二是以某个因素或各保障要素的综合为准则进行定性的单项分析或综合分析,如以能源为准则进行权衡分析、针对各保障要素进行综合评估等;三是进行对比分析,与现役装备的保障方案进行比较,与保障性要求落实情况进行比较等。权衡分析工作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复杂,往往通过后两种方式就很容易地比较出各备选保障方案的优劣。
保障方案的制定与优化是一个动态分析过程。在论证阶段,用户应提出初始保障方案,作为确定保障方案的依据和约束;在方案设计阶段,可根据装备的不同设计方案或其他因素制定装备的备选保障方案,并制定各备选方案的备选保障计划;在工程研制阶段,通过对备选保障计划综合权衡分析,得出优化的保障方案,而后制定优化的保障计划并确定保障资源需求。
3.确定保障资源需求
装备保障资源是部队实施装备保障工作的物质基础,要能对装备实施经济有效的保障,需要及时确定装备保障资源需求。保障资源配套是装备保障配套建设中的“硬配套”,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开始规划,并在工程研制阶段不断加以明确。
保障资源涉及人员与人力、备品备件、保障设备、保障设施、技术资料、训练保障、计算机资源、包装储运等,确定保障资源要求的直接根据是OMTA,根据OMTA 的分析结果逐步汇总确定具体的保障资源需求。保障资源需求一定要满足部队保障工作的需要,科学地确定装备保障资源需求,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通过OMTA 建立保障方案与保障资源的有机联系。OMTA 就是要求对保障方案中确定的保障工作按照工作时序进行层层分解,最后给出一次使用与维修工作所需的保障资源需求,为后续按照建制单位和保障周期综合确定保障资源的品种与数量奠定基础。在该项工作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可能的、关键的、新的保障资源需求,这些保障资源可能对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寿命周期费用产生较大影响,有时需要通过更改设计的方式加以更改或修正。
(2)通过“早期现场分析”充分考虑新装备将部署的保障资源对将列装部队的现有保障系统的影响。一个建制单位最终只能是一套有机的保障系统,要求新研装备的保障资源有机融入已有保障系统,尽量用一套保障资源保障所有作战装备,尽量优先选用现役装备的保障资源来保障新研装备,要将新研装备的保障资源对现有装备保障系统的冲击或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或可接受的限度。
(3)通过“停产后保障分析”考虑新研装备保障资源可能面临的过时、停产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技术的进步,许多电子产品、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大为缩短;由于市场竞争等因素,企业转产、停产、破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要求在装备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替代产品的兼容性,规划好装备的后续保障问题。
(4)根据装备部署数量及使用任务等情况,综合确定保障资源的具体需求。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考虑不同的维修级别划分,运用利用率法、类比法、排队论法等,确定保障资源的品种与数量配置方案。
4.保障性试验与评估
要判定装备是否达到规定的保障性要求以及真实的保障性水平如何,需要通过保障性试验与评估来实现,这也是保障性分析的最后一步。
保障性试验与评估工作是明确装备设计缺陷、验证装备设计与保障系统建设是否达到规定保障性要求的重要手段。保障性试验与评估工作一般不需单独开展,应融入装备性能试验、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一并进行。由于保障性要求比较复杂,差别也较大,所以难以提供统一的、规范化的试验与评估方法,但有些共性的内容必须加以注意。
进行保障性试验与评估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保障性试验与评估是一种综合性的试验与评估,因此,它一般不需单独开展,应纳入装备总的试验与评估(性能试验、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工作一并进行;二是在研制过程中开展装备保障性试验与评估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装备保障性要求的实现程度进而为装备定型提供依据,在使用阶段开展保障性评估的目的,则是掌握装备在真实使用环境下的实际保障性水平;三是要将保障性试验与评估的重点工作落实在保障要素或保障资源的试验与评估工作中,在部队形成维修能力前,以验证保障系统的保障包的方式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