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倘若设计出错,则可以对该器件重新编程,从而大大降低了设计者所承担的风险。早期PLD就是用可编程的与阵列和可编程的或阵列组成的。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

1.PLD的概念

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又称为可编程专用集成电路(ASIC),它是IC制造厂家生产的一种半成品芯片,在这些芯片上只是集成一些逻辑门、触发器、连接线等电路资源,在出厂时它们不具备任何逻辑功能。应用PLD设计逻辑电路时,必须使用相应的软件、硬件开发工具才能完成。用户先使用开发软件将设计电路转化成某个信息文件,然后再通过专用的编程器(或下载电缆)将这些信息“编程”到芯片上去,从而使芯片具有相应的逻辑功能。PLD具有以下优点:

(1)功能集成度高

所谓功能集成度高是指在给定的体积内可集成逻辑功能的数目。一般来说,一片PLD可替代4~20个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芯片,因而能减少芯片数量,提高印制电路板的利用率,自然也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降低了费用。

(2)系统设计时间缩短

PLD引脚的逻辑功能是由用户根据需要来设定的。一般都有强有力的设计工具的支持,不管是在构思阶段,还是实现阶段,都能快速地进行一种功能或多种功能的设计。而一般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逻辑设计,则需要将多个固定功能的芯片按照逻辑功能要求进行搭接,这是很繁琐的。因为它牵涉到芯片之间的连线问题、芯片的布局问题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等,往往是经过多次实验和反复修改才能制出一块较为可靠的功能电路。

(3)设计灵活

PLD具有可编程可擦除的特点,为设计带来了许多灵活性。倘若设计出错,则可以对该器件重新编程,从而大大降低了设计者所承担的风险。设计过程中还可以反复地修改设计方案,增添新的逻辑功能,但不需要增加器件。这可以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设计出更精良的产品。

2.PLD的发展

可编程逻辑器件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产物。很早以前,电子工程师们就曾设想设计一种逻辑可再编程的器件,但由于集成电路规模的限制,难以实现。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迅猛发展,随着集成电路规模的增大,MSI(Medium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LSI(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出现,可编程逻辑器件才得以诞生和迅速发展。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可编程逻辑器件发展迅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PLD诞生及简单PLD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熔丝编程的可编程式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PROM)和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 Array,PLA)的出现,标志着PLD的诞生。可编程逻辑器件最早是根据数字电子系统组成基本单元——门电路可编程来实现的,任何组合电路都可用与门和或门组成,时序电路可用组合电路加上存储单元来实现。早期PLD就是用可编程的与阵列和可编程的或阵列组成的。

PROM是采用固定的与阵列和可编程的或阵列组成的PLD,由于输入变量的增加会引起存储容量的急剧上升,只能用于简单组合电路的编程。PLA是由可编程的与阵列和可编程的或阵列组成的,克服了PROM随着输入变量的增加规模迅速增加的问题,利用率高,但由于与阵列和或阵列都可编程,软件算法复杂,编程后器件运行速度慢,只能在小规模逻辑电路上应用。现在这两种器件在EDA上已不再采用,但PROM作为存储器,PLA作为全定制ASIC设计技术,还在应用。(www.xing528.com)

20世纪70年代末,AMD公司对PLA进行了改进,推出了PAL(Programmable Array Logic)器件,PAL与PLA相似,也由与阵列和或阵列组成,但在编程接点上与PAL不同,而与PROM相似,或阵列是固定的,只有与阵列可编程。或阵列固定与阵列可编程结构,简化了编程算法,运行速度也提高了,适用于中小规模可编程电路。但PAL为适应不同应用的需要,输出I/O结构也要跟着变化,输出I/O结构很多,而一种输出I/O结构方式就有一种PAL器件,给生产、使用带来不便。且PAL器件一般采用熔丝工艺生产,一次可编程,修改电路需要更换整个PAL器件,成本太高。现在,PAL已被GAL所取代。

以上可编程逻辑器件,都是乘积项可编程结构,都只解决了组合逻辑电路的可编程问题,对于时序电路,需要另外加上锁存器、触发器来构成,如PAL加上输出寄存器,就可实现时序电路可编程。

(2)第二阶段:乘积项可编程结构PLD发展与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Lattice(莱迪思)公司开始研究一种新的乘积项可编程结构PLD。1985年,推出了一种在PAL基础上改进的GAL(Generic Array Logic)器件。GAL器件首次在PLD上采用EEPROM工艺,能够电擦除重复编程,使得修改电路不需更换硬件,可以灵活方便地应用,乃至更新换代。

在编程结构上,GAL沿用了PAL或阵列固定与阵列可编程结构,而对PAL的输出I/O结构进行了改进,增加了输出逻辑宏单元(Output Logic Macro Cell,OLMC),OLMC设有多种组态,使得每个I/O引脚可配置成专用组合输出、组合输出双向口、寄存器输出、寄存器输出双向口、专用输入等多种功能,为电路设计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解决了PAL器件一种输出I/O结构方式就有一种器件的问题,具有通用性。而且GAL器件是在PAL器件基础上设计的,与许多PAL器件是兼容的,一种GAL器件可以替换多种PAL器件,因此,GAL器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GAL器件主要应用在中小规模可编程电路,而且,GAL器件也加上了ISP功能,称ispGAL器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Altera(阿尔特拉)公司推出了EPLD(ErasablePLD)器件,EPLD器件比GAL器件有更高的集成度,采用EPROM工艺或EEPROM工艺,可用紫外线或电擦除,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可编程电路,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第三阶段:复杂可编程器件发展与成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Xilinx(赛灵思)公司提出了现场可编程(Field Programmability)的概念,并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片FPGA器件,FPGA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的英文缩写,现在已经成了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中一大类器件的总称。FPGA器件一般采用SRAM工艺,编程结构为可编程的查找表(Look-Up Table,LUT)结构。FPGA器件的特点是电路规模大,配置灵活,但SRAM需掉电保护,或开机后重新配置。

20世纪80年代末,Lattice公司提出了在系统可编程(In-System Programmability,ISP)的概念,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ISP功能的CPLD,将PLD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CPLD即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的英文缩写,Lattice公司推出CPLD开创了PLD发展的新纪元,即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快速推广与应用。CPLD采用EEPROM工艺,编程结构在GAL器件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和改进,使得PLD更加灵活,应用更加广泛。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现在有FPGA和CPLD两种主要结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两种结构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FPGA器件现在已超过CPLD,走入成熟期,因其规模大,拓展了PLD的应用领域。目前,器件的可编程逻辑门数已达上千万门以上,可以内嵌许多种复杂的功能模块,如CPU核、DSP核、PLL(锁相环)等,可以实现单片可编程系统(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SoPC)。

拓展了的在系统可编程性(ispXP),是Lattice公司集中了EEPROM和SRAM工艺的最佳特性而推出的一种新的可编程技术。ispXP兼收并蓄了EEPROM的非易失单元和SRAM的工艺技术,从而在单个芯片上同时实现了瞬时上电和无限可重构性。ispXP器件上分布的EEPROM阵列储存着器件的组态信息。在器件上电时,这些信息以并行的方式被传递到用于控制器件工作的SRAM位。新的ispXFPGATMFPGA系列与ispXPLDTMCPLD系列均采用了ispXP技术。

现在,除了数字可编程器件外,模拟可编程器件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Lattice公司提供有ispPAC系列产品供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