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今日为止,从感性认识和传统的物理、数学知识所给予我们的认识而论,所谓表面仅简单地看作是物质的界面,即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为了简化实际问题研究上的复杂性,还认为界面以内的材料无论是表层或是内部都是均质且各向同性的,按这一传统认识,那机械零件的表面就是零件材料与环境介质如空气的分界面而已。
从工程观点而言,零件的表面是和内层材料有机联系着的,但在组织、性能上又与零件本体材料显著不同的一个表面层。如图3-1所示,即为零件表面层的结构。最外层为吸附层,是浮尘、各种气体分子的吸附膜,即使是洁净表面,其厚度也达0.5nm左右;第二层为氧化层,在常温常压的大气环境下,其厚度约在10nm左右。就普通钢材零件而言,在机加工过程中,当切削出新鲜金属表面时,瞬间即形成了这一层,氧化层的结构如图3-2:其外层是三氧化二铁(Fe2O3);中间层为四氧化三铁(Fe3O4),组织致密,无孔隙,无裂纹,机械性能好,摩擦系数低,抗擦伤能力强的磁性氧化物;靠近基体的内层是氧化亚铁(FeO),组织疏松,多孔隙,因而与基体金属结合松弛,易脱落。但因外侧背靠高机械性能的磁性氧化铁层,所以铁锈是成片剥落的,不像铝的氧化物那样呈粉末状脱落下来。
图3-1 零件的表面
绝大多数零件均由切削加工过程制成。在切削过程中,被加工表面会发生微熔和塑流,下面又是金属内层,迅速导热而冷却,形成了细晶组织,夹杂有氧化物、杂质等,构成了这一层的组织特点。(www.xing528.com)
从工件上切下一层加工余量,在切削力作用下,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塑性变形,残留在零件表面上,这一变形了的金属层愈靠近内层其变形程度也愈轻,如图3-1所示。
此外,零件的表面并不是平滑的,而是由一连串起伏不平的微凸体所组成。微凸体的高度和分布状态,取决于获得该表面的加工工艺方法,车削、刨削、铣削加工后的表面按其加工精度不同,微凸体的高度也不一,且都呈定向分布;珩磨、研磨、抛光加工后的表面最为光洁,且呈各向同性分布。零件的这种表面形貌会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
图3-2 氧化层的结构
1—三氧化二铁层;2—四氧化三铁层;
3—一氧化铁层;4—基体材料
由此可见,正确认识零件的表面层和改善表面层的性能,就显得十分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