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儒学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较前代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但正统儒学还是得到了尊重,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不再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元初每当灾害来临之际,一者由于政府慌张无措,再者由于百姓迷信鬼神,于是各种宗教灾害观就流行起来并为统治者所利用。元朝从世祖时期开始,才有了正式的防洪治水的制度。元朝保留了前朝的常平仓制度,路府置常平仓,乡社置社仓、义仓。元朝不过百年,就留下三部农书和两部救荒书,都注重实用技术,体现出以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来防洪救灾的思想,此外还提倡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以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从而提高抗灾的能力。王祯的《农书》里还有一节专门论述水灾救治的大致方法,极力提倡使用合理的田制、耕作技术、兴建水利和先进工具,同时还提出了合理的仓储思想。王祯认为“救水荒之法,莫若柜田……种艺其中,水多浸淫,则用水车出之,可种黄穋稻,地形高处,亦可陆种诸物”。为防水灾,王祯还针对鄱阳湖区这样的水泽比较多的地方,提倡围田、柜田;在湖泊岸边提倡涂田、架田、沙田;在丘陵山地提倡梯田。他还认为国家有义务修建大的水利项目,如筑堤、修渠,同时百姓也应当努力修筑陂塘、修缮农具等。可见,元代农学家们的防洪救灾思想有了长足的进步,对防洪治水实践提供了指导性作用。另外,王祯在《农书》中曾对修筑堤坝的作用和技术做过记叙:“间有地形高下,水路不均,则必跨据津要,高筑堤坝汇水,前立斗门、瓦石为壁,垒木作障,以备启闭。”斗门开启时以灌溉,关闭时以防潮、防洪,可以说为当时预防洪水灾害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防洪方面,明清时期被称为我国自然灾害的“灾害群发期”,这一时期鄱阳湖区的洪水灾害,无论是从次数上还是从危害上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众多湖汊的形成导致其周边地区在汛季容易被淹没。因此,在吸收前代防洪思想的基础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促使下,明清时期的防洪政策以救荒思想占主导位置,主要有仓储备荒思想、发展经济备灾思想、祈禳思想、沟洫治河思想以及植树造林减灾思想。(www.xing528.com)
在治水方面,明代曾有“分流”与“合流”之争。从明初到嘉靖年间,主张分流观点的人认为分流可“以杀水势”来消除水患,并进行了相当规模的实践。合流论以明隆庆、万历年间总理全国河道和提督军务的万恭为主要代表,他坚持“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水思想,并且在治黄时提出在适当河段筑堤逼溜,利用黄河本身水量控制泥沙冲游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在当时可谓是重大的创新。明代欧阳玄在其著作《至正河防记》中提出“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即治河中要充分考虑泥沙危害因素,把分疏、挑浚、堵塞(固堤)三者并列。欧阳玄还将河流溃决分为决口、豁口、龙口3种,目的是为了根据不同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堵口方法。他将堤分为刺水堤、截河堤、护岸堤、缕水堤、石船堤数种,又将埽分为岸埽、水埽、龙尾埽、栏头埽、码头埽几类——除表示其作用不同外,这些堤与埽的施工要求也不同,例如,用船堤障水,相当于今天的丁坝,其作用是将主流挑入正河,减轻堵口合龙时的水势,同时在决口堵复之前,使正河有足够的流速,不至于因决口堵复时间过长而被淤积。《至正河防记》中还记述了贾鲁治河之事,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石船堤障水法,即用27条大船组成3道船堤,每堤9只船,长27步,用铁锚固定船身,将3船堤连成一体,装石同时下沉,船堤后又加草埽3道。这一方法为今天的防洪减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