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唐时期,为了应付洪水及其他灾害,修筑了大量防灾工程。唐中期以来,随着鄱阳湖区农业开发逐渐广泛、深入,其日益成为封建王朝的财赋重心之一。因此,朝廷更加重视本区的水利建设。两宋时期洪灾频发,防洪思想大体分流为两种主要学说。在“天”与人的关系上,王安石坚信“人定胜天”,他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事不成,即所谓“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
隋唐时期,为了应付洪水及其他灾害,修筑了大量防灾工程。唐中期以来,随着鄱阳湖区农业开发逐渐广泛、深入,其日益成为封建王朝的财赋重心之一。因此,朝廷更加重视本区的水利建设。与此同时,受当时诸如“旱由政不修”等灾异思想影响,以下措施也是皇帝必做的功课:减膳、彻乐、避正殿、求直谏、亲自或命群臣祷神减灾、因灾虑囚,还有其他如停不急之务、祭祀名山大川、大赦、出宫人、罢宴、降低百官俸禄、改元,等等,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详细、有序的禳灾礼仪模式。
五代、北宋时期,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移向江南,鄱阳湖区开发更盛。两宋时期洪灾频发,防洪思想大体分流为两种主要学说。其中积极的一种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灾害观,认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包括洪水在内的天变灾异是“天道”运行的表现,“尧汤水旱,奚尤以取之邪?”在“天”与人的关系上,王安石坚信“人定胜天”,他认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事不成,即所谓“有待于人力而万物以成”。这种学说拥有众多的支持者,表现为政府更加重视建设仓储设施等一系列防灾政策、措施的出台。另一种是主张“不与水争地”以消除洪灾隐患为目的的滞洪思想,也就是在进行国土规划时,为滞留江河湖泊的洪水留有较大的余地。在大河两旁不设堤防,在河畔低洼地区筑堤成泽,作为河道的滞洪水库,或者在大河两旁修“河陂”以滞洪。此外,始自西汉的改河道以减洪患的防洪思想在宋代也有所发展。陂塘堰闸等大型灌溉工程得到推广与兴建,与此同时,临近河湖地段堤坝的修建也日臻完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