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国前江西省水利的发展历程

民国前江西省水利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水利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在商代已有水稻生产与水利活动,战国时期已有储存稻谷的大型粮仓。在唐代,江西人口从31.9万增长到163.6万,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利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期,江西水利又有较大的发展。元初,江西水利与农业仍有所发展,但元末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西境内反复交战,导致水利失修,经济破败,人口下降。从明代起,江西水利重点转移到沿江滨湖修堤防洪。

民国前江西省水利的发展历程

江西水利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在商代已有水稻生产与水利活动,战国时期已有储存稻谷的大型粮仓。在晋代,京城以外的粮仓有三分之二在江西,说明江西的农田水利早已有所兴建[1][2][3]。但见于史志文献记载最早的是西汉名将颍阴侯灌婴领兵驻九江时凿井供水,其井称为“灌婴井”,后淹塞。

在汉代,江西不仅较普遍地建造塘坝等蓄水灌溉工程,而且开始使用筑堤建闸的防洪排涝设施。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罗子鲁在分宜县西昌山峡断山堰为陂,灌田400余顷,号“罗村陂”,这是江西最早的较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在唐代,江西人口从31.9万增长到163.6万,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水利建设有较大的发展。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大兴水利,修陂塘598所,灌田1.2万顷,并筑南昌堤闸防御洪涝。古代江西有名的万亩以上灌溉工程,如抚州市的述陂、博陂、千金陂,宜春市袁州区的李渠,泰和县的槎滩陂等都建于唐代。水利建设的兴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江西漕(米)运至渭桥仓的粮食达到一百二十六万石,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两宋时期,江西水利又有较大的发展。北宋王安石变法,务修水土之利。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农田水利约束》法令颁布后,使“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特别是南宋时期,随着经济中心南移,江西人口增加,耕地扩大,有力地推动水利建设,“兴修陂塘无虑数万有奇”。仅江州(今九江地区)曾修陂塘数千所,山区筒车、水车得到普遍推广。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丰城县在槎水筑堰30多处。泰和县梅陂、安福县寅陂、遂川县大丰陂等灌田万亩以上的陂堰都建于宋代,赣江东岸圩堤和石埽多建于这个时期,沿江滨湖地区也开始围垦。宋朝大兴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据《宋史》载:“本朝东南漕米六百万石,江西居三分之一。”

元初,江西水利与农业仍有所发展,但元末陈友谅朱元璋在江西境内反复交战,导致水利失修,经济破败,人口下降。(www.xing528.com)

在明代,为了增加粮食生产,江西省大量开垦荒地湖滩,实行军事屯田。洪武、永乐年间,朝廷多次下令兴修水利。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九江长江北岸筑堤堵小池口,改变了几千年来江流九派的历史,导致长江和鄱阳湖的洪水位提高,迫使沿江滨湖围垦的湖滩洲地必须筑堤。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人物潘季驯任江西巡抚期间,调动大量军工民工修筑九江桑落洲堤。瑞昌县长江南岸梁公堤也建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沿江滨湖的南昌、新建两县在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有圩堤105处,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增加到312处,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又增加到345处。由于江西大量地围垦江湖洲滩,促进了农业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但与水争地,使水灾加剧。从明代起,江西水利重点转移到沿江滨湖修堤防洪。

清沿明制,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江西人口增长到1763万,至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增长到2387万。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扩大耕地,发展水利。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政府多次发帑兴修圩堤。新干县的石口至新市堤,清江的白公堤,丰城县的小港口闸和堤,南昌的集义圩、新增圩等均建于清代。赣江东岸到清代前期已筑有小堤160多条,清代中期基本连成一体。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江西各分巡道及各府州同知、通判普加水利衔,主管水利。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全省农田灌溉面积达2300万亩,圩堤3000多公里,保护面积400多万亩。

清代由于人口猛增,盲目围垦的情况有增无减,水灾比前期更为严重。清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围垦,但多数圩田为官绅豪权所占,禁而不止。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更加腐败,社会经济衰退。特别是19世纪50年代,清军太平军在江西反复交战10余年,使江西人口减少上千万,水利严重损坏,全省灌溉面积荒废约千万余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