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节前,一股高科技用在服饰上的旋风刮得全世界天昏地暗,如若不是科技占领服装领域已经多时,普通着装和商家、媒体或许很难消停。
较新的说法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时代,手表、鞋子、眼镜、头盔都可以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意想不到的服务,诸如一抬手就可以浏览邮件,不用再掏手机。行业人士称此为“可穿戴设备”。用技术专用词解释是“直接穿戴在身上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不仅为一种硬件设备,更可以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
其实,早在前些年就有类似的各种衣服与佩饰品与消费者见面,被谓之“智能服饰”。西方各国将此称为“可穿戴装置”或“可穿戴计算装备”,同时仍用“智能服饰”的说法。
如果从字面上分析,这两类称呼存在着矛盾。一种是把电子设备穿在身上,以便带着满处走,但终归是设备。另一种是把服饰的功能增加或提升了,使之更具有现代科技的含量,本身还是服饰,也就是以穿戴的原本功能为主。目前来看,这两种称谓的实际产品差不多。也许是设计人员觉得智能手机、智能服饰不新鲜了,又想换一个说法,从而再掀一轮消费动员潮。也许是服饰本身的科技挖掘毕竟空间有限,索性就说是把设备穿戴在身上(图10-80)。
图10-80 智能手机做成手表样,随时随地都可上网
听起来,玄而又玄,细想起来却没有什么。20世纪80年代末时,人类在服饰上的科技开发成果已经相当可观,当年称“功能服饰”。当时已有保健服饰,如按摩服、磁疗鞋、半导体丝袜等。有卫生舒适服饰,如杀菌服、吸汗衫、排湿衣、音乐袜等。有安全服饰,如防鲨泳衣、灭虫衣、发光服和反光服等。另外还有自动调温衣,用精细的“管状合成纤维”制成。人们在空心纤维中充入一种感温敏锐的溶剂和气体混合物,当气温降低时,管内溶剂发生“冷胀”,使纤维管变粗,管与管之间紧密相贴,形成一堵不透风的墙。当气温升高时,因溶剂“热缩”,使纤维管变细,管与管之间疏散有隙,人体便可享受穿堂风般的凉爽与清新。
由此不难看出,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前,人们还想如何发明创新,使自己穿戴服饰时更舒适,更安全,更健康。而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的可穿戴设备“是给我们生活、商业、社会管理等带来全新的变革”(专业人士语)。看到其宣传材料,不禁令人眼晕,如具有睡眠、心率、血压、血氧等检测功能,还有通讯、定位、远程控制等功能,再有娱乐与社交、身份识别、移动支付等功能……先别说舒服不舒服,我一下子联想到的是野生动物脖子上的“项圈”。(www.xing528.com)
智能试衣间早已不新鲜,消费者坐在电脑屏幕前就能看到自己穿各式衣服或使用各种假发的形象。早先是平面的,后来发展到立体三维的。也难怪,3D技术已经能够打出心脏来,还何谈衣服和假发呢?
材质已是日新月异,新生服装质料让人目不暇接。有一点应该肯定的,21世纪的聚酯纤维加氨纶,不能等同于20世纪的氯纶或涤纶了。现在的虽说不是自然的,但是也透气,而且不起皱,好打理。质料已经不必再说天然和智能哪个好了。全社会所关心的,主要是环保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衣服质料或附件的加工过程,整体程序和设备处理,是否能保证不排污。这是摆在服装业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再一点今后会持续使用的就是电商销售。实体店只是服装销售业的一种模式。如今和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高级定制永远不会成为主流,而自己动手做衣服又无从谈起,怎么办呢?就是去购买,最省事又最省钱的便是在网上搜,网上淘,然后在网上买。网上买时用手机或电脑从自己的电子账户上付款,然后快递送到家。个人试穿后如不满意,七天之内还可以退换。
总的趋势是,今后的服装只能与科技同行,不能够也不可能脱离开几乎无处不在的智能世界。再一个不可忽视的是,时装无论怎样变来变去,人们还是会首先选择舒适、简便。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车都满处飞和跑了,机器人也无处不在,人们还会在被“智能”笼罩的空间里,再追求繁复吗?最多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时装了。
今后的服装与科技紧紧携手而行,这成为历史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