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义洛可可风格及形成条件分析

广义洛可可风格及形成条件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时,洛可可风格的建筑,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特征。对于这种风格的形成,美学家认为:洛可可风格排除了古典主义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喧嚣的恣肆。这种思想在最具洛可可风格的凡尔赛的小特里安努宫和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的无忧宫建筑中体现得最充分。可以这样说,洛可可风格的形成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因此风格趋于灵巧却带有浓重的人工雕琢痕迹。

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的法国,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和凡尔赛宫的挥霍无度,国家经济已濒临崩溃的边缘。路易十四在此起彼伏的群起反抗中死去。继位的路易十五依旧是一个追求享乐的君王,因而继续穷奢极侈。当然,这时法国的工商业终归得到了一些恢复和发展,于是他们不惜占用大量人力、物力在豪华的宫殿中实施装饰。由于这种装饰注重于繁缛精致、纤细秀媚的效果,从而适应了当时中上层人士的审美观,即追求人生的极度享乐,强调生活的变化和艺术的装饰性。加之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同各地的贸易往来不断增长,文化交流也日益加强。特别是中国的工艺品,因为东西海路航运的疏通,致使中国的生丝、丝绸、刺绣、陶瓷、漆器等源源不断地运到葡萄牙,再由葡萄牙输入英、法及全欧洲,一下子引起西欧上层社会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兴趣。中国清王朝宫廷艺术中繁不胜繁、以仿古乱真为能事、以奇为上的风格撞击并直接影响了欧洲艺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

在当时,洛可可风格的建筑,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与特征。过去用壁柱的地方,改用镶板或镜子,四周再围以纤巧复杂的边框。凹圆线脚和雕饰都是细细薄薄的,没有体积感。墙面不再用大理石,改用本色打蜡的木材。装饰多用自然材料做成曲线,流线变幻,穷状极态,趋向繁冗堆砌。同时,讲求娇艳的色调和闪烁的光泽,如多用粉红、粉绿、淡黄等。而且还大量使用镜子、幔帐、枝形玻璃吊灯等贵重物品做装饰,显得豪华但又亲切,细致却不失灵活。

对于这种风格的形成,美学家认为:洛可可风格排除了古典主义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喧嚣的恣肆。它不但富有流畅而优雅的曲线美和温和滋润的色光美,充满着清新大胆的自然感;而且还富有生命力,体现着人对自然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对于这种风格的形成,历史学家则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路易十五的宫廷不再争夺王朝的权力和扩张殖民帝国,它用闲散安逸和文雅的举止为法国树立榜样。因此,一种更精致和更纤巧的建筑似乎是这一转变所必需的。这种思想在最具洛可可风格的凡尔赛的小特里安努宫和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的无忧宫建筑中体现得最充分。

可以这样说,洛可可风格的形成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因此风格趋于灵巧却带有浓重的人工雕琢痕迹。它与巴洛克风格之间属于宫廷艺术的承接关系,洛可可风格实际上在17世纪末叶就已显露端倪,只不过后来更适合于当时中上层阶级的审美趣味,从而盛行一时(图7-21~图7-23)。(www.xing528.com)

严格地说,洛可可这一个词的来源是19世纪才出现的。但伴随着“洛可可”这一名词的特定含义的问世,却是对它的抨击和批判。对于急需加速改革的18世纪末叶来说,那种否定无疑是正确的。正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崛起,才推动了艺术风格的更新和发展。但是,我们从研究服装风格演变的角度来分析,却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和它的美学价值,而且还应该就此肯定它曾给人类服装史写下了纤巧繁丽又别具光彩的一页。

图7-21 法国凡尔赛宫外景

图7-22 凡尔赛宫的国王卧室

图7-23 凡尔赛宫的国王写字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