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远比男服风格要迅速而多变。洛可可风格的女服主要是由宫廷贵妇率先穿起,但是她们已经不满足洛可可的纤巧与富丽,对宫廷生活中那些世俗传统已感到厌倦,于是她们将兴趣转向了东方的景物纹样和吉祥文字,想通过精致秀丽之风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渴望。这种对服装的趋新趋异思潮,自然又使洛可可风格在服装上的体现,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倾向。当年路易十五宠爱的蓬巴杜夫人,曾担任法国最大的沙龙(即宫廷中)女主人。在这里,主人的一切布置,都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直接反映,是社会思潮的一种折射。而沙龙主人的审美情趣,又势必影响了社交圈诸如服装等在内的审美标准。在法国大革命前,宫廷服装潮流引导贵族服装趋向,进而诱发社会服装流行的现象非常明显。这是帝制社会的一种最常见的服装流行规律,而在法国这个自帝王就崇尚奢华挥霍,极力追求服装新潮的国家,也就表现得更为明显(图7-34)。
说到这里,绝不能忽视蓬巴杜夫人对18世纪服装风格的影响。蓬巴杜夫人是个有教养并有着很高审美情趣的女性,最后成为路易十五国王的私人秘书。她的服装每每要精心设计和挑选,以求气质高雅并使人赏心悦目。她所穿的丝质长袍,由于质量上乘而异常宽松柔软,使人感觉似乎飘然欲动。宽大的褶裥、纤细的腰身和肥硕的裙裾使她如同美神维纳斯。每一处都经过制作者的精缀细缝,色彩上舒适明快,图案上精巧玲珑,卷曲的内衬和无尽的繁复细节相得益彰,使洛可可风格的服装艺术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图7-35)。
虽然蓬巴杜夫人并没有倡导什么服装风格,可是她那讲究的服装形象无疑地成为贵族乃至全社会妇女效仿的楷模。因此,在评论蓬巴杜夫人在服装史中的位置时,总会说她左右了18世纪中叶的服装风格。就连穿戴服饰如何适应不同场合这一类服装礼仪行为,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法国。以至她曾梳过的发式和穿过的印花平纹绸以及她亲自设计的一种宫内服装,甚至她喜欢的扇子花色、化妆品和丝带等,都被人们以她的名字来命名。她率先并喜爱穿用的宽低领口在女服款式中经久不衰(图7-36)。
在弗朗梭瓦·布歇为蓬巴杜夫人绘制的画像上,可以看到这位被蓬巴杜夫人指定为素描与版画教师的画家,和蓬巴杜夫人的艺术趣味十分相近。因此,布歇与蓬巴杜夫人被人们喻为是推动洛可可服装风格的“两个轮子”。1756年绘制的一幅画像中,夫人斜倚在铺着羽绒衾的床上,华贵的缎子撑箍裙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饰,胸前一朵大缎子蝴蝶结,更增添了雍容华贵的服装效果。1758年绘制的一幅画像中,蓬巴杜夫人处于花丛中间。她身着华丽的裙服,裙服上镶着蔷薇色的缎带。蓬巴杜夫人的抽褶缎带几乎布满了全身,肘部是一圈蓬松的彩带,颈间也有一圈缎带做成的花环,再加上前襟、裙前和裙下摆的缎带做成的花饰,使她本人就像是一簇花。同时,她手里拿着一枝蔷薇,在她左胸前也别着一朵蔷薇花,这是蓬巴杜夫人的象征。看得出,薄而晶亮的织物以及繁缛的荷叶镶边确实有着蔷薇一般的风姿。画中的蓬巴杜夫人把珍珠装饰在头发上,颈下佩着一条短项链,手腕上戴着一副四股的手镯。画家出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刻意描绘,贵妇为显示奢华超众而精心地设计穿着,这两者巧妙结合所产生的画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洛可可风格服装的盛行(图7-37)。
图7-34 蓬巴杜夫人画像之一
图7-35 蓬巴杜夫人画像之二
图7-36 蓬巴杜夫人画像之三
图7-37 蓬巴杜夫人画像之四
以当时洛可可风格服装的袖子为例,就可以看到其艺术风格在服装上变换一种形式以后的形象显示:袖口制作得精致而复杂,并且带有饰边。带翼的袖口发展至此已为细丝褶边所取代。这种褶边通常分为两层,上层镶着穗、金属饰边和五彩的透孔丝边。袖子下面是两层褶,有时是三层褶。褶纹由细而宽,褶边的尽头还镶着更豪华的边饰。中等人家的妇女则用不带刺绣或带刺绣的毛棉混纺薄呢来做这种褶边(图7-38)。
图7-38 洛可可风格服装在民间流行
蓬巴杜夫人着装形象上的洛可可风格,不仅是受到时代总风格的熏陶,更不能只归结为她与画家布歇的合作,应该看到,蓬巴杜夫人服装的典型的洛可可风格是在那一个时代中逐渐形成的。有一种为蓬巴杜夫人喜欢的女裙,其外裙像窗帘一样从两侧吊起,造成半高的堆褶并有细褶饰边,这种裙形据说是从波兰传入的。另外一种据传是画家华托亲自设计的女裙,被称为华托式。
华托作为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初期代表人物,对中国工艺品上所有东方情调的曲线美以及中国丝绸的光泽,特别是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草纹样和漩涡纹样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他本人又在事业上坎坷一生,因而他画面中所表现的女子着装形象,既有典型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又有力求摆脱这种妩媚寻求一丝清新的倾向。
被称为华托服的女服,其主要特点是从后颈窝处向下做出一排整齐有规律的褶裥,向长垂拖地的裙摆处散开,使背后的裙裾蓬松。这种裙服大多采用图案华美的织锦或闪闪发光的素色绸缎做成,不强调过于琐碎的装饰。它体现洛可可风格女服的造型特征:上衣为袒胸低领口,自然倾斜的肩线,窄瘦的袖子至肘部,在袖口处呈喇叭花形或漏斗形,在袖口上面有些花边装饰或露出衬衣袖子的一层或多层花边。
再参看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收藏的两件稀有的长袍:一件是以绿色罗缎做成,袍上绣有巴洛克风格的图案,腰围以下部分很长,上衣镶有美观大方的荷叶边装饰。另一件是蓝绸袍上绣有白色花朵,袍身上稀疏的网状装饰借鉴了花边设计的某些特点,衣服后部宽松舒展。(www.xing528.com)
可以这样说,华托之前就曾出现这种类型的女服,而通过画家的精心描绘与加工,褶纹从后领口直接延伸到衣服下摆拖地处的款式,以及每道褶纹之间都有一定距离的有意安排,使它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是经过这么多人、这么长时间的探索和改进,才最终形成了蓬巴杜夫人那具有影响力的洛可可风格的服装。
再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曾一度减小乃至去除撑箍的女裙,在这时又出现了拱形裙撑的势头。这种裙子的特点主要是将裙子向两侧撑起,与前述西班牙公主玛格丽特的裙服有些相似之处(图7-39)。
在叙述16世纪女服的时候,可以看到服装上缀满了各色宝石;而到17世纪时,以美丽的花边、缎带来加以装点;18世纪时最突出的是平面的大花图案和立体的缎带系扎的大花。不仅在蓬巴杜夫人画像上看到多处装点的蔷薇花,在当时所有的贵妇画像上都可以看到领口上、衣领上,甚至头发上都装饰着花。妇女们喜欢在肩部和腰部装点花束,因此常常在紧身衣衬里带有小口袋。袋内装有玻璃瓶,瓶中的水可以保持鲜花不凋。这也许是洛可可风格服装的最诱人之处(图7-40、图7-41)。
图7-39 裙子向两旁扩展的款式
图7-40 巴洛克时不曾具有的纤细和节奏感出现在洛可可时代
图7-41 18世纪后期开始出现的只在后臀将外裙吊起的款式
在服装如此精美、奇特而且款式多变的形势下,妇女的头饰异军突起。18世纪70年代,喜爱时髦装束的妇女开始对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发型和头饰穷追不舍(图7-42)。
人们为了使发型能够高高地直立起来,就用大量的粗布和假发裹在里面,然后再连同自己的头发一起用面粉糨糊浆硬。待头发干了以后,宛如一个硬纸壳型。苏格兰大诗人罗伯特·彭斯曾在教堂中看见身边一位贵妇头发上有个小虫爬来爬去,于是在1786年写了一首《致小虫》的诗,“上帝赐给我们力量吧,让我们明察自己”,这句话道出了诗人对面粉糊制固定发型的讥讽。农民也对男女发型所消耗掉大量面粉感到义愤填膺。研究服装史的学者都曾怀疑这种以面粉做的发型会不会在天热时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难道香水、香粉、唇膏以及贵妇手中永不丢掉的扇子等化妆品和服装随件,就是为了抵御、消减和驱除那些怪味?
图7-42 18世纪末,路易十六末期出现了具有异国情调的女裙
与假发相比,固定发型显然不如假发卫生。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制作各种各样极尽巧思的头饰,用以满足18世纪时人们那总也无法满足的竞尚奢华的心理。
有一种头饰,是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中海军取得辉煌胜利而设计的。造型是在头上用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一艘扬起风帆在羽毛的海洋中行驶的轮船。再加上五色的彩带随风飘扬,头饰简直是一件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这时,无论是人物、马车、花园等等,只要是与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有关的事物,都会一一出现在妇女的头饰上。
纵观洛可可风格的服装,其款式的纷繁、变异的迅速、整体形象的华美,简直难以一一列举。可是,可以从中看出的是,这种风格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紧紧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相关,同时还得到了世界各国文化的滋润。女王身上的金丝绣花锦缎、贵妇身上高雅别致的平纹绸和闪闪发光的缎料是洛可可风格服装形成的必备条件。路易十六时期精美的条花丝绸便是18世纪波斯人纺织图案的翻版。印度的印花布不仅促进了法国棉纺工业的建立,而且印度人和波斯人在色彩方面的独到的创造和鉴赏能力,为欧洲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洛可可风格的服装纹样题材广泛,人物、动物、亭台楼阁、几何图案一应俱全,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宝塔、龙凤、八宝和落花流水等纹样被广泛采用。当然,在欧洲人衣服上反复出现的已经是欧化的中国纹样。
18世纪后期,人们愈益追求柔软、轻薄而结实的织物,因此,英、法两国都增加了印度花布的进口量。18世纪末,印度头巾以绝对优势取代了希腊服装影响的流风遗韵,欧洲服装发展又面临着一个新时代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