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能够代表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这说明它有着鲜明的特色。
巴洛克(Baroque)一词,据说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一词,意思是“不合常规”。原意是指畸形的珍珠,即“不圆的珠”。中世纪拉丁文Baroco,则意为“荒谬的思想”。因而被意大利人借用来表示建筑中奇特而不寻常的样式。后衍义为这一时期建筑上的过分靡丽和矫揉造作。
总结巴洛克艺术风格时,一般归结为绚丽多彩、线条优美、交错复杂、富丽华美、自由奔放、富于情感;或是装饰性强、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而整体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富有生机等。从美学角度去分析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可概括为几个主要特征:一是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二是追求新奇,标新立异,创新在于建筑实体和空间能产生动感;三是打破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界限,并不管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取得反常效果,同时趋向于自然,追求一种欢快的气氛。
由于巴洛克风格几乎概括了17世纪总体艺术风格,因此多少年来,它始终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课题,结果褒贬不一。而巴洛克风格本身确实存在着许多矛盾的倾向,所以,历来被评论家们认为,它勇于创新,但过于诡诞奇谲;它欢乐豪华,又过于堆砌;它的立面雄健有力,但往往形体破碎……不过,不论当代和后代,巴洛克风格受到怎样的肯定或否定,都无损于巴洛克风格本身的光辉,而且恰恰说明了它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的独特意义和重要位置。
巴洛克风格在17世纪的欧洲盛行,并不是偶然的,它与17世纪和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哲学与科学成就以及一切由此产生的新的学说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英国物理学家依撒克·牛顿在他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曾这样阐述他的观点:“我希望根据数学原理……我们能够对别的自然现象进行推理,因为有多种理由使我猜到,基于某些迄今不为人知的原因,有某种力量使物体的微粒互相吸引,凝结成为一定形状,或者互相排斥,互相退缩。人们还不了解这种力量,哲学家对自然的探索至今还找不到答案;但是我希望这里所阐明的原理会有助于人们对这个问题或更可靠的科学方法有所了解”。物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与之俱来的困惑以及革新思想,实际是与艺术上的巴洛克风格形成的思想基因相同。
除此之外,勒内·笛卡尔的唯理论和二元论也产生在这个时期。他既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又认为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心灵和物质是不可分的。他指出整个物质世界,不管是有机的还是无机的,都可以用“广延”和“运动”作解释。甚至于竟大胆地说:“只要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就能建造宇宙”。笛卡尔的理论以这种或那种形式被17世纪的大多数哲学家所接受。他的思想继承人中最为著名的是荷兰的犹太人本尼狄克·斯宾诺莎。斯宾诺莎比笛卡尔更加关心伦理问题,他在早年就得出结论,认为人们最宝贵的东西——财富、享乐、权力和荣誉是空虚的和无用的,他开始探讨是否有一种至善,使一切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享受永久的、毫不减退的快乐。
17世纪第三个伟大的理性主义者是托马斯·霍布斯。霍布斯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唯物论者,但他的理论往往和机械论混而为一。同时,他认为善与恶没有绝对标准。这样,霍布斯就使唯物论与机械论和一切彻底的享乐主义哲学结合到一起。(www.xing528.com)
哲学加上科学,也就是说,哲学的思考加上科学的探索和把握,在这一时期也是充满矛盾的。这种矛盾反映到文学和艺术上来,就使得人们一方面要保存和恢复古代希腊和罗马精神,相信卢梭名言:“对那些有耐心建造它(指哥特式大教堂)的人来说是一种耻辱”。但是,这种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毕竟和古典主义不相同,它在对古典文化充满热忱的同时,更崇尚浮华,也更铺张。
图7-1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
以上列举的仅是巴洛克风格形成条件中的一部分因素,可是由此已不难看出这些规模宏大、有着奢华装饰和大量采用如圆柱、圆顶和表现神话传说中的雕塑的“古典”成分,建筑物外表加上许多精细的饰物,内部也多用金、银装饰,并采用闪耀的镜子和带有色彩的大理石的辉煌华丽的风格是有其历史文化作背景的(图7-1~图7-4)。
图7-2 圣彼得大教堂内部
图7-3 巴洛克王子贝尼尼作品《阿波罗与拉芙妮》
图7-4 贝尼尼作品《圣特雷莎的迷醉》
由此及彼,产生种种观念上革新的条件,自然离不开当时物质的充盈与发展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