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装形象上,能塑造出哥特式教堂建筑般的风格吗?答案是肯定的。
从头上看起,这一时期的首服多种多样,有的男子以饰布在头顶上缠来缠去,堆成了鸡冠样的造型,另一头则长长地垂下来;或是从胸前绕过,搭向另一边的肩后,被称为漂亮的鸡冠头巾帽。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毡帽,像倒扣的花盆状,帽顶有尖有圆,有高有低,有时插上一根长长的羽毛为装饰。而最有哥特艺术风格的是女帽中的安妮帽(有时译为海宁帽、亨妮帽),这是由一名叫安妮的贵妇自行设计并首先戴起来的(图5-24)。
图5-24 哥特式女帽
安妮帽的帽形是高耸的,上面有一个尖顶。在这种帽子的尖顶上,罩着纱巾,薄薄的烟雾一般的轻纱从尖顶上垂下来。有时向帽子后边垂下,有时把整个帽子罩起来并直遮到脸上。帽子的尖顶高低不等,有时还有双尖顶的造型。无论是早年农村未婚女子戴头巾为了表示圣洁,还是后来宗教仪式也要求女子进教堂前覆盖头巾,那纱巾之虚和帽子尖顶之实,确是与高耸入云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假若没有薄纱罩住的话,尖顶帽子只有高耸之势,而无入云之致。
男子不戴这种尖顶帽,但所戴的罩帽披肩,头上造型也是尖顶的。人们发现当时牧羊人的罩帽披肩,就是上端为尖状,下端与小披肩相连,同围裹式衣服有某些相似之处。更长一些的有些像斗篷。这种罩帽披肩在12世纪的后半期非常流行(图5-25)。
图5-25 12世纪着罩帽披肩的男子
13世纪时,贵族男子身穿名为柯达第亚上衣下裤形式的服装,其面料、色彩和局部装饰都非常考究华丽。衣服表面一般要织出或绣出着装者的族徽或爵徽,以示身份、地位。头肩部位披戴着一种新式的罩帽披肩,帽后有长长的柔软的帽尖款款垂下,恰好与脚上的尖鞋相映成趣。
尖头鞋,是哥特式服装的一种典型。在12~14世纪,尖头鞋或直接在袜底缝上皮革的长筒袜,都是将鞋尖处做得尖尖的。待到15世纪时,其鞋头之尖状的程度,已经令人瞠目。现在服装史研究人士都认为这种尖头鞋起源于东欧地区的波兰。早先被称作波兰式尖头鞋。据说是通过英国国王理查德二世同波希米亚的安妮公主的婚礼仪式传入西欧的。当时的波兰是波希米亚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尖头鞋曾是一种常见样式,在西欧流行后,竟发展到鞋长是脚长的两倍半。有时在膝盖下方的袜带上悬吊一块垂片,袜子的尖头刚好可以与这块垂片相连。在欧洲一本《服装百科全书》中说,原始的袜尖就有15.24cm之长。多余的部位只能填充一些苔藓类的东西(图5-26)。(www.xing528.com)
再一种说法是,这种以软皮革做成的尖头鞋,越长越高贵。据说王族的尖头长度为脚的两倍半,爵爷的为两倍,骑士的为一倍半,牧人为一倍。庶民的鞋尖,是其脚长的二分之一。如果不将鞋头系在膝盖上的话,也有将尖端安上金银锁链,另一头系在鞋帮上的。可以说,尖尖的靴鞋、尖而长的胡须和尖而高的安妮帽,都是哥特式艺术风格在服装上的反映。它们的形成看起来是那样的漫长和那样的漫不经心,但实属必然,是人们在那种宗教艺术氛围下所萌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图5-27、图5-28)。
图5-27 流行至15世纪的尖头鞋,其鞋后跟至鞋尖长达32.5cm,鞋带系于一侧(收藏于维多利亚—阿尔勃特博物馆)
在服装色彩上,有些做法也不免让人联想到哥特式教堂内色彩的运用。男子的衣身,两侧垂袖和下肢的裤袜,常用左右不对称的颜色搭配方法。女子那柯达第亚式连衣裙,上身贴体,下裙呈喇叭形,后裙裾有时在地上拖得很长,走路时需人拽起;它也常用不同颜色的衣料做成。上下左右在图案和色彩上呈现不对称形式,似乎也在模仿或寻求哥特式教堂里彩色玻璃窗的奇异韵味。最低限度讲,它们是同一时期,受同一种审美思潮推动而形成的,无论是否与宗教有关,都可以肯定与哥特式有关(图5-29)。
图5-28 鞋头系在腿上示意图
图5-29 取自于哥特式教堂色彩风格的不对称裤装
或许哥特式建筑或绘画确实影响了人们当时的穿着,当年所呈现的服装形象因而也成了画师勾画圣经人物服装的参考资料。所以,壁画或玻璃画上的装饰不一定是基督降生时的款式,倒可能是营造教堂时代的服装。艺术主题未变,但人物服装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仅表现在圣经人物大卫身上,同时也表现在中国佛教艺术中居士维摩诘身上。艺术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姊妹艺术之间的沟通与互进。这在服装互进上毫无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