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巾式服装,意指以一块很长的布料,将身体缠裹起来。其布料形似大围巾,而前缠后绕以后竟会出现一个完整的着装形象。其最后成立的整体着装形象,直接与固定缠绕效果的金属饰件有关。这种服装自成形以来,延续时间也很长。自古埃及开始,经由苏美尔、亚述,直至古希腊、古罗马,始终保持着基本形,今日印度女子的纱丽和男子的多蒂仍属于这种大围巾式服装一类。
大围巾式服装,最初也许只是起源于将一块布缠裹在身上,但是到了有意造型时期,却是由两件衣服构成一套:一件紧身裙衣和一条大围巾。整理好的服装带有护臂的衣袖,这是贯口式服装所没有的,即使因布料幅宽形成两个短袖,那么覆盖双臂部位的长度和宽度也是相等的。而经过整理的服装,有一种右臂和前胸上端是袒露的,或说是不对称的。
大围巾式服装的缠裹方式不一样,有的很简单,用“布”也节省;有的则较为复杂,但成形后式样很优美。一般来说,简单的大围巾式服装是从右侧乳房开始,“布料”缠身一周,通过右臂下方以后再缠一周,使布料在后背形成朝上的夹角,之后由左肩绕到身前,最后斜缠而下,与布料的开始一端打成扣结固定下来。这样,布料覆盖了左肩和左臂,使右臂及右侧上胸部袒露在外(图2-3)。
图2-3 古希腊人的大围巾式服装
复杂的大围巾式服装,则在复杂的缠绕之中,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性。这种式样的缠绕方式大致是这样的:一块布料仍然从右侧乳房开始向后缠绕,由左臂下方折回,使布料两端在胸前中央结合,同印度的裹布装束一样,上端边缘结成紧凑的一组皱褶,再用饰针或者不易看见的小皮带系牢。这时,布料仍在左臂下方,沿后背缠绕身体一周,接着拉紧向右肩,至此,打成时髦的褶纹而固定下来。在腰部下方,将布料再翻倒起来,让其饰边露在外面,贴近胸前,然后将衣服装边绕过颈项,再通过左肩,与开始的一端接合。这两端同时系紧在胸前左侧(图2-4)。
图2-4 公元前1世纪的雕像细致地刻画了复杂的大围巾式服装(www.xing528.com)
公元前3000年起,人们将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河流冲积而成的“肥沃的月牙洲”称为苏美尔。当时的定居者就被称之为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的早期服装同埃及人的一样,也是这种大围巾式服装。有的缠一周,有的缠几周,其端头较宽,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到了公元前2130年时,新苏美尔人的领袖——拉格什城的古底亚被工匠雕成立体像保存下来。从雕像上的服装结构看,他同样穿着一件大围巾式服装。这时,围巾的一角由左肩吊于前方,空出右肩和右臂,围巾大部分都缠在右腋下部的躯干上。再从左肩绕过来,缠在右肩之下。右胸前整理好的线条,说明围巾的另一角掖在颈项附近的某个部位。
在众多的大围巾式服装式样中,也有对称式的,即不像以上所涉及的那样露出一侧肩、臂。例如被专家们鉴定后认可的古底亚妻子的雕像,其服装就是遮盖两肩的。法国考古学家希沃兹对这座雕像的雕刻线条是这样解释的:围巾中央部分贴近前胸上方;然后将布料从两臂下方拉向后背中央,两角在此交叉后分别绕过左右双肩而伸向前面,从而在身前形成两个垂直交叉形状。经过实际操作验证,用这样的围巾缠在身上,必须要有相应的固定饰件或其他恰当手段。直至古巴比伦第一王朝,这种服装还被沿用着。当时画面中所绘的国王,也是身穿白色短式胯裙,左肩有白色的折叠“围巾”,交叉于背后,再从右臂上来,最后固定于左上臂(图2-5)。
图2-5 安东尼王朝雕像上显示的更为成熟的大围巾式服装
从大围巾式服装的缠绕方法来看,这种衣服式样已经初步定型,不但呈现出一种特有的优雅姿态,而且有了一套有规律的缠绕程序和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