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服装的考证和成因研究

当代服装的考证和成因研究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些目的性很强的服装来看,人类服装起源中有保护生殖部位的因素,这种说法是比较实际的。是不是可以说,人的性冲动是一种本能,服装是它的延伸,因而服装的起因,也是一种本能。综上所述,服装成因绝不会是一个,但一定会有一个主旨,那就是为了生存与繁衍,这是人的

当代服装的考证和成因研究

以上能够为研究服装起源提供的资料,都是处于静态的历史遗存文化,即神话传说岩石绘刻或出土遗物。它们得以保存至今,难能可贵。可是,它们毕竟属于那久远的年代,今人破译起来困难重重。是不是所有有关服装的文化遗存全部都是静止不动的呢?不是的。非洲、澳洲、美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等处尚存的原始人部落,以活化石的身份,为我们研究服装提供了动态的、真实的依据。尽管从文明人的社会角度去分析他们的着装,会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视点,但是,他们就在眼前,可惜越来越少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活化石已经罕见了。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学者深入偏僻地区考察,努力从尚存原始部落的穿着习俗上,探寻服装起源的来龙去脉(序图-11)。他们以大量的着装现象说明了导致服装产生的诸种可能。如御寒、保护生殖部位、驱虫、消灾、区分等级等。这些被有关书籍总结起来,就成了御寒说、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吸引异性说、劳动说以及引起争论的遮羞说……

御寒说在本书中已被提出疑问,学者们在观察中也发现,气候寒冷的火地岛上土著居民几乎完全裸体。达尔文也承认:“自然使惯性万能,使习惯造成的效果具有遗传性,从而使火地岛人(南美南端印第安人)适应了当地寒冷的气候和极落后的取暖条件。”1850年,查尔斯·皮克林博士访问了海地,他说那些玻利维亚人“赤身裸体从不着凉,一穿衣服反倒感冒了”。我曾发现中国内蒙古河套平原上的孩子在-30℃的寒冷冬季,也光着身子跑到院后的厕所去。这在温暖地区的人看来,是难以理解并难以实践的,然而事实就是这样。御寒可以作为服装功能的一个方面,但要以它来说明服装起源,显然说服力要差一些。

序图-11 当代仍处于部族生活方式下的人的文面

装饰说和巫术说,已经论述过,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倒有可能是导致服装起源的一种促发力。因为原始人既要为了生存去狩猎、采集,又要为了繁衍而保护自己的生殖部位,尤其男性将其视为生命之根。当人直立行走并频繁地穿越杂草丛去追赶野兽时,男性生殖部位就会首当其冲,处于毫无遮护的危险境地。这种情况下,缠腰布诞生了。虽尚未提到遮羞的文明意识高度上,但保护自己身体不被伤害,则是人类自然的本能。通过对现存原始部落的考察,发现在非洲、南亚、澳洲等地还广泛存在着男性穿植物韧皮制裙子的习惯。另外,以布块缠在腰间,再从两腿之间穿过,用带子前后固定的缠腰(裆)布更普遍,这使得男性免去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且又可精神抖擞不顾一切地与野兽拼杀。

不仅现存原始部落这样,中国古代有一种佩饰,名叫韦韨,也叫蔽膝,就是用皮子或布做成长约70cm、宽约16cm的饰带,然后将其系在腰间,使之在前腹自然垂下,用来遮挡生殖部位。后来随着服装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挂于裙子外面的装饰了。在西藏珞渝地区,这种遮盖物名“黑更”:有牛角剔空的“苏仁黑更”;有剖木为勺状的“辛工黑更”;有竹筒半片覆盖生殖器官的“惹冬黑更”;还有草与树叶编织的“哈波黑更”。这些黑更凡是能装饰的地方,都加以涂色、雕刻。无独有偶,人们在中美洲相当于唐纳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300~800年间的泥塑人像。人像为男性,头上缠着围巾,颈间有两圈大珠形项饰,腰间腹前也垂挂着一块相当于中国韦韨似的长方形布块,布块上方明显有绳,以固定在腰际,布块下方还饰有珠纹,显然在实用的同时,还具装饰性(序图-12)。从这些目的性很强的服装来看,人类服装起源中有保护生殖部位的因素,这种说法是比较实际的。

如果服装成因确与吸引异性有关的话,我们可以从动物的求偶行为和发情期体貌变化上观察到直接的原因。雄孔雀尚晓得展开画屏般的尾羽向雌性炫耀,吐绶鸡颈间的垂肉也会因追逐异性而变得通红,甚至鱼类在发情期都会出现闪光和变色现象,何况人呢?美国人迈克·巴特贝里和阿丽安·巴特贝里在《时装——历史的镜子》一书中写道:“澳大利亚土著人在腰间系着羽毛,在小腹和臀部飘然下垂,并且疯狂地扭腰摆臀,跳一种旨在刺激人性欲舞蹈。南非布须曼妇女腰围是用穿有珠子和蛋壳的细皮条做成的,它吊在腹部和臀部摇摇摆摆,也有同样的意义。”美国赫洛克在《服装心理学——时装及其动机分析》中也说:“在许多原始部落,妇女习惯于装饰,但不穿衣服,只有妓女穿衣服。在撒利拉斯人中间,更加符合事实。按他们的观点,穿衣很明显的是起了引诱作用。”约瑟夫·布雷多克在《婚床——世界婚俗》中也以大量现存原始部落的着装观来说明服装上的吸引异性的功能。他说:“在一个人人不事穿戴的国度里,裸体必定清白而又自然。不过,当某个人,无论是男是女,开始身挂一条鲜艳的垂穗,几根绚丽的羽毛,一串闪耀的珠玑,一束青青的树叶,一片洁白的棉布,或一只耀眼的贝壳,自然不得不引起旁人的注意,而这微不足道的遮掩竟是最富威力的性刺激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是不是可以说,人的性冲动是一种本能,服装是它的延伸,因而服装的起因,也是一种本能。这才是最根本的。

序图-12 中美洲塑像上早期佩饰(现存墨西哥国立人类博物馆

服装起源于劳动需要的说法,历来不被人们所关注。笔者在1989年撰写的《中外服饰演化》一书中就提到:“或许是外出打猎时要挎上一只葫芦装水,或许是束上一条腰带以携武器。”时隔12年以后,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更加确定了这个说法。原始人全裸体,却要奔跑着追打野兽、采集果实、捕获游鱼。连身上仅有的布片都没有,口袋更无从谈起了。那么他们的武器、猎物放在哪儿,才能不妨碍连续的捕猎呢?恐怕最便利的办法,就是用带状物将这些物品捆扎在身上。而这种再实用不过的原始动机,极有可能导致了人类服装的起源。在编织物中,很可能最早出现的是绳子,它的原始形态也许是几条鲜树皮树枝、兽皮兽尾,继而集束编成绳子。绳子对原始人太重要了,中国原始部落有“结绳记事”的做法。在制作陶器时,也有绳纹或网状痕迹,这些,当是服装布料的起源之一。(www.xing528.com)

迄今来看,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服装成因,大致上归为几种,除了以上所说过的装饰说、保护说、巫术说、表现(显示)说、异性吸引说以外,还有气候适应说、象征说、性差说等。

综上所述,服装成因绝不会是一个,但一定会有一个主旨,那就是为了生存与繁衍,这是人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出现了衣服与装饰。

因此,在笔者所构建的人类服饰文化学中,把这一论点称为“本能说”。本能说的论据主要基于:

(1)生是根本。原始人为生存、繁衍而劳动。劳动创造了工具,也创造了服装。在今天看来,服装是生活资料,而在远古时代,服装在本质上却是今天意义上的生产资料,终极目的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生存与繁衍。

(2)人类的衣服与佩饰,从抽象的精神方面说,起源于生之保护,由此起步并逐渐成形。

(3)衣、食对于人类,是放置在同一平台来对待的。学术界从来把吃饭看作是一种本能行为,认为它可以维持生命。实际上,那是针对人的自然属性而言。对于社会的人来说,穿衣也是一种本能行为。只不过,前者是在维持自然生命,而后者在前者基础上还要维护社会秩序和继起的生命。

纯粹为了美、为了艺术的说法,不能成立。气象说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模糊性。至于遮羞说,在服装起源问题上,根本不应列入内容之中。因为多年来一直被人们论述和认识的服装起源于遮羞的理论,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人以自己当代的意识理念去强加给原始人的。人类童年根本没有遮盖躯体以避异性的想法。人类从赤身露体到产生不穿衣无法站在人前的理念之间,渡过了漫长的岁月。因此,服装起源中不应包括遮羞说。

如此说来,服装到底起源于哪里?何时?这留给今人以足够的想象与推理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