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机理揭秘:燃烧和压力的产生

机理揭秘:燃烧和压力的产生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高温熔化氧化铝壳来探究Al核和其表层钝化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纳米级Al颗粒点火机理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有关纳米颗粒燃烧机理的实验和模型已被提出,已有的一些观点对于凝聚相到气相发生的反应持有完全对立的态度,扩散机理模型向力-化学理论过渡,这是因为纳米铝颗粒燃烧时,Al核在各个方向上喷射出的Al团簇会促使钝化层破碎或者壳散裂。图5.1所示为铝颗粒燃烧的两种主要机理。

机理揭秘:燃烧和压力的产生

目前,相关研究一定程度上的主要关注点是微米级Al颗粒在不同比例氧、二氧化碳和氮的氧化性气氛中的燃烧和点火过程。实验包括在氢/氧/氩微型扩散火焰燃烧器中放入Al颗粒。虽然氧化壳发生相变的扩散模型已经被用于描述微米级Al颗粒的燃烧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微米级Al颗粒在气相中的反应类似于金属液滴的燃烧反应[TRU 05],实际上纳米Al颗粒的燃烧反应远比这复杂,其物理化学传输机理仍有待揭示[GLA 64]。一些理论和实验研究集中在纳米颗粒氧化过程中的氧化环境上[RAI 04]或者金属氧化物上[SUL 10]。通过高温熔化氧化铝壳来探究Al核和其表层钝化氧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纳米级Al颗粒点火机理的关键问题。由于反应涉及的时间短且空间小,难以通过原位实验观察来定量验证设想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本节提出的方案。此外,与微米级颗粒相比,亚稳态纳米颗粒达不到持续燃烧,因为气体平均自由程远小于颗粒尺寸。近年来,有关纳米颗粒燃烧机理的实验和模型已被提出,已有的一些观点对于凝聚相到气相发生的反应持有完全对立的态度,扩散机理模型向力-化学理论过渡,这是因为纳米铝颗粒燃烧时,Al核在各个方向上喷射出的Al团簇会促使钝化层破碎或者壳散裂。

图5.1所示为铝颗粒燃烧的两种主要机理。图5.1(a)所示为气相扩散或扩散限制的燃烧机理。从图中可以看到,火焰没有出现在颗粒表面,它们之间的间隔受空气氧化剂与表层金属的扩散控制。氧化铝的沸点决定了火焰温度的峰值很高。该结构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在微米尺度铝粉(即直径大于10μm)中观测到,并为许多燃烧模型广泛使用[LAW 73]。

当自蔓延燃烧使铝颗粒直径减小时,扩散速率要快于反应速率,此时火焰向颗粒表面移动,我们称此时的燃烧过程为表面控制的燃烧过程(图5.1(b))。此时,氧气扩散到邻近颗粒表面,并在颗粒表面引发非均相化学反应。例如,这一现象可通过观察铝颗粒在CO2中燃烧而获得[LEG 01]。在表面控制燃烧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铝的沸点附近。图5.1(c)所示的示意图对应纳米颗粒燃烧时铝核的收缩模型:氧化剂通过氧化铝壳扩散到铝核内引起铝/氧反应[PAR 05]。此时,反应区域的燃烧温度比铝核温度更高。有关纳米铝颗粒燃烧的最新测量结果[BAZ 06]与这一模型吻合较好,更多的细节将在5.2.1节中介绍。(www.xing528.com)

图5.1 铝颗粒燃烧的不同结构模型典型范例[BAZ 07](版权2007,爱思唯尔出版集团)

本章总结了公开出版文献中研讨的铝颗粒的各种点火和燃烧机理,最后一节主要介绍了铝热剂燃烧期间的气体产物生成。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有关反应机理的阐释有更大的突破性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