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3.2可以看出,山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56~1979年为126.77亿m3(修正前为142亿m3),1995~2004年为96.1亿m3;以1956为序列起始年,则1956~2000年为123.8亿m3,1956~2004年为99.9亿m3,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均呈下降起势,2001~2004年仅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4.0亿m3、其地表水资源量57.8亿m3,地下水资源量72.15亿8m3,比1956~2000年分别减少了24%、33.4%和14.1%。出入境流量同时减少。
从2001~2004年的流域水资源量分布来分析: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6.08亿m3,占全省总水资源量38.41%;黄河流域57.86亿m3,占全省总水资源量61.59%。全省入境流量很小,仅为0.53亿m3,而出境流量达34.12亿m3。东部黄河流域的沁河和海河流域子牙河、漳河三条河流的出境量达16.54亿m3,占总出境量的50%(表3.3)。
根据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显示,目前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9.7%,属水资源高开发利用区(超过40%为高开发利用区)。
3.2.2.1 地表水资源
地表水资源态势包括水量和水质两方面,由于水质影响水量的实际利用,但本文主要讨论水量问题,对水质问题仅在河流基流量中做简单讨论。从目前统计系列1956~2004年统计结果,地表水资源量为63.6亿m3。
(1)地表(河流)径流量。
1)地表径流量持续减小。统计分析,山西境内降水而形成的河川径流量在不同时间段、年际变化大(表3.1~表3.4),但总体呈递减趋势。1956~1979年平均98.97亿m3,1980~2000年平均72.89亿m3,2001~2004年平均仅57.76亿m3。
表3.3 山西省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平均值统计(2001~2004年)
① 统计序列年有缺失的数据。
2)人和耕地平均占有量低。以1956~2000年地表径流量86.8亿m3计,人均占有量仅263m3,每公顷耕地1995m3(以2000年人和耕地数量计),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和地均占有量的7.5%。
表3.4 山西省不同时段的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
3)年际丰枯悬殊,偏枯年连续出现:从1956~1984年地表径流统计资料,1956~1968年间累计偏丰263亿m3,而1972~1984年累计偏少272亿m3,山西省最大年径流量1964年178.6亿m3,最小年径流量1972年仅63.75亿m3。从1995~2004年,最大年径流量为1996年113亿m3,最小年径流量2001年仅39.6亿m3,1996年是2001年的2.85倍。1972~1984年及1995~2004(除2003年外)连续偏枯,偏枯年连续出现对水资源的调配带来了极大困难。
4)地区分布有明显的规律:山区降水量多于平原,东南部降水量明显多于西北部,径流量呈现同样规律;若按河系统计,以汾河水量最多,约占山西省径流总量的23.25%。河流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相差较大(表3.5),各地径流深相差较大,从至西向东,至北而南呈平均径流深呈增加趋势。
表3.5 山西省流域分区河流径流量特征值表(1956~1984年)
续表
(2)入境水量。入境水量是指流经山西省境内的水量,其中包括海河、永定河区由御河、南洋河自内蒙古入境的水量和黄河河口—龙门区由偏关河自内蒙古入境的水量。入境流量中没考虑诸如引黄入晋工程的引水量等(该工程南干线2003年建成后因水价和水处理能力等原因年引水量远未达到设计引水量,北干线工程尚未立项)。经统计1956~1993年山西省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34亿m3,1998~2005年则为0.61亿m3。结果见表3.6。
表3.6 山西省年均入境水量统计成果表
续表
由表3.4可以看出,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34亿m3,每10年的年均入境水量符合y=-0.96675ln x+2.177076(R=0.9252)(y为年均入境水量,x为时段序列)关系,总体呈递减趋势,据此推断,第6个10年,即2006~2015年平均入境水量约为0.30亿m3。
(3)出境水。山西省出境水量系指汾河、沁丹河、漳河、涑水河、桑干河、三川河等河流排出境外流入黄河及海河的地表径流量,出境水量情况见表3.7。山西省出境水的态势表现如下。
表3.7 山西省多年平均出省径流量表(1956~1993年) 单位:亿m3
续表
注 1956~2000年间两次水资源分区不同,无法合并,其他为资源不全未列出。
1)年际变幅大,出境流域集中在中东部河流。山西省年最大出境水量是最小出境水量的6.25倍,出境多水年与出境少水年亦丰枯交替,一般出境多水年持续2~3年,最长可达4年;出境少水年持续可达12年,近期发生在1989~2000年。出境河流集中在中东部的汾河、沁丹河、滹沱河、漳河,4条河流在1956~1993年,平均总出境量52.4亿m3,占出境总量的66%。
2)1956~2000年山西省平均出境水量呈递减趋势。1956~1965年山西省年平均出境水量为112.97亿m3;1966~1975年为83.37亿m3;1976~1985年为79.02亿m3;1986~1993年为42.35亿m3;1998~2005年为33.15亿m3。1956~2000年平均出境水量为73.27亿m3,y=-10.003x+130.476,(R2=0.6657),(y为出境水量,x为计算进段序列)则预计2006~2015年平均出境水量约为33.39亿m3。(www.xing528.com)
(4)水质。地表水水质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本文重点是进行水量的分析,当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资源的利用。
1)水质的评价。1998年山西省水质总评价河长3178km,其中属于环境Ⅰ类的河长为零;属于环境Ⅱ类的河长为768.5km,占总评价河长的24.2%;属于环境Ⅲ类的河长占总评价的5.9%。说明有70%的河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超过环境Ⅴ类的河长为1816.5km,占到总评价河长的57.2%,河流水质污染是相当严重的(表3.8)。
表3.8 山西省河流水质评价指标表
山西省16座大型水库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汾河、漳河、文峪河、赵家窑、任庄、关河水库符合环境Ⅱ类标准;张家庄、大石门、恒山、浍河水库及镇子梁水库,超过地面水环境Ⅲ类标准;册田、后湾、下菇越、郭堡、吕庄水库属于环境Ⅲ类。
2)废污水排放量。1998~2004年的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废污水排放量为8亿~10亿m3,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75%,生活废水排放量约25%。2004年山西省废污水排放量为8.13亿m3(表3.9)。另外,2004年火电厂冷却水排放量1.037亿m3,矿坑水排放量0.9925亿m3,入河排污量7.9968亿m3。说明通过中水处理回用,对于山西省水资源利用尤为重要。
表3.9 山西省各地市废污水排放量统计表(1998年、2000年) 单位:亿m3
续表
(5)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根据山西省第二水资源调查材料统计,山西省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为38.8%,属中等开发利用区。但各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极不均衡,永定河区、汾河上中游区、汾河下游区和龙门—潼关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率分别达到85%、63%、89%和85%,处于极限开发状态;而大清河、沁河、丹河、卫河只有5.2%、5%、12%和0.4%,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2.2.2 地下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山西省1956~2004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74.5亿m3,1956~1979年为93.3亿m3,1995~2004年为73亿m3,地下水资源量持续下降。2001~2004年地下水资源统计情况见表3.10,平均为72.15亿m3。
表3.10 山西省地下水资源量表(2001~2004年) 单位:亿m3
(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根据山西省第二水资源调查材料统计,全省地下水现状开采量为38.73亿m3,已占到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7.42%。特别是大运高速沿线的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区,地下水开发已经超过了合理限度。2000年全省盆地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为28.49亿m3,为盆地区可开采量的116.18%,总体上处于超采状态。五大盆地都出现了地下水超采区,尤以太原、运城两大盆地的超采最为严重。现状盆地区超采区面积达6561km2,占五大盆地区总面积的25.21%,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为3141km2,年超采量达6.6228.49亿m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