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高温过热器金相组织(400×)
查阅锅炉的设计资料得知:锅炉100%负荷运行时,排烟温度为141.8℃、一二级减温水度σb=475 MPa,其抗拉强度正好处于GB 5310—用量为6.29 t/h。经查阅锅炉的实际运行情况发现,排烟温度一般在180℃左右,最高可达到近200℃;一二级减温水用量多数情况下大于20 t/h,最多可达到29 t/h。在该锅炉定期检验时对高温过热器管(材料为12 Cr1MoV)迎火面进行金相分析发现,组织为铁素体和碳化物;根据DL/T 773—2001《火电厂用12 Cr1MoV钢球化评级标准》对该组织进行球化评级,球化级别达到4级(图2)。同时对该管进行机械性能测试,抗拉强1995《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所要求的该材料抗拉强度的下限(GB 5310—1995规定12Cr1MoV钢管纵向抗拉强度为470~640 MPa)。由以上设计、运行和检验情况可以说明,该锅炉长期处于高温运行状态,尤其是燃烧器上部、屏式过热器以及高温过热器区域的温度更高,这有可能是燃烧器角度调节不妥,炉膛火焰中心抬高造成的,最终导致了这些区域的灰粒软化以至熔融;因这些受热面相对于炉膛温度较低,故熔融的灰渣在受热面处冷凝而结焦。另外,由于该锅炉在冬季既要供热,又要发电,而且供热压力大,因此锅炉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此时炉温升高,烟气流速加快,灰粒冷却不够,因而更容易结焦。还有一个原因是,燃烧器配风不均匀,没有及时得到调节,使得切圆长期出现偏斜,这样就会加剧受热面的局部结焦。同时燃烧器调节不当,燃烧切圆直径过大,出现火焰贴墙燃烧,此时贴墙温度高,受热面上的积灰就会熔融而结焦。
燃烧时投入的煤粉和空气的比例没有调整好,过量空气系数比较小,空气供给不足,或者煤粉与空气混合不充分时,即使供给足够的空气量,也会造成有些地区空气多一些,另一些地区空气少一些。此时由于空气供给不足使得煤粉没有充分燃烧,因此造成能源的浪费。但更重要的是煤粉中的H2S、H2没有被氧化,同时煤粉不完全燃烧产生CO气体,此时炉膛处于还原性气氛中,灰渣中的Fe3O4便会发生如下还原反应:
3Fe3O4+H2S→SO2+H2O+9FeO
Fe3O4+CO→CO2+3FeO
Fe3O4+H2→H2O+3FeO
FeS2会发生如下还原反应:(www.xing528.com)
FeS2+H2→FeS+H2S
FeS2+CO→FeS+COS
可以看出,Fe3O4还原产生FeO,在一定温度范围内,FeO与SiO2形成FeSiO3,其熔点较低(1146℃);FeS2还原产生的FeS熔点低(1195℃),且易与FeO(熔点1030℃)形成熔点更低的共熔体。因此,在常见的烟气温度下它们会熔融,加上它们的密度较大,所形成的熔融小球阻力小、惯性大,很容易穿过气流而到达温度较低的水冷壁、屏式过热器及高温过热器管壁上凝结而结焦。
根据该锅炉运行规程的要求,煤粉细度R90应为16%±2%,查阅该锅炉的运行记录,发现煤粉细度基本上都大于18%,最高时可达到22%。由此可知,该锅炉燃烧的煤粉颗粒比运行规程要求的粗,此时煤粉燃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常常贴壁造成还原性气氛而增加了结焦的概率;另一方面,煤粉颗粒粗,着火推迟,火焰中心上移,炉膛出口温度提高,灰渣容易在炉膛出口处的屏式过热器及高温过热器上结焦。
该锅炉在运行时,由于吹灰器没有正常投入运行,加之燃烧煤种的灰分值高,使得锅炉在运行时炉膛积灰不能及时吹扫掉,受热面管上的积灰量增加,阻碍了热量向受热面的传递,因此造成炉膛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灰的软化温度甚至熔化温度时,受热面上的积灰就会熔融而结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