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的进步基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必需”的这一国际共识,提出的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核安全文化的提出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层次的组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了一个为核安全做贡献的统一行为准则。
保障核安全是培育核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而核安全文化则是核安全的基础,是核安全“纵深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屏障,也是对核安全实践经验的总结。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发布的《安全文化》文件阐述了核安全文化对决策层、管理层和个人三个层次的要求,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和定性的“指标”用以衡量所达到的不同层次的核安全文化水平。美国核动力运行研究院(INPO)在进一步总结相关事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布了《健康的核安全文化特征》,从个人、管理层以及管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践行核安全文化的十大特征。2013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参照INPO的十大特征发布了《健康的核安全文化特征》,并将其进一步推广至全球核电行业。2015年1月14日,国家核安全局、国家能源局和国防科工局联合发布《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
核安全文化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安全高于一切的核安全观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为此我国建立了一套以安全和质量保证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培育安全意识良好、工作作风严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
核安全文化的行为准则和具体特征主要包括:
(1)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决策层要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念,在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构建管理体系、建立监管机制、落实安全责任等决策过程中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根本方针,并就确保安全目标做出承诺。
(2)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提升管理层自身安全文化素养,建立并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授予安全岗位足够的权力,给予安全措施充分的资源保障,以审慎保守的态度处理安全相关问题。(www.xing528.com)
(3)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全员正确理解和认识各自的核安全责任,做出安全承诺,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形成人人都是安全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的工作氛围。
(4)培育学习型组织。各组织要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积极开展培训、评估和改进行动,激励学习、提升员工综合技能,形成继承发扬、持续完善、戒骄戒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自我超越的学习气氛。
(5)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严格的监管机制,营运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在制定政策、设置机构、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进度、控制成本等方面的任何考虑不能凌驾于安全之上。
(6)营造适宜的工作环境。设置适当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和员工晋升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客观公正地解决冲突矛盾,营造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7)建立对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和经验反馈机制。倡导对安全问题严谨质疑的态度;建立机制鼓励全体员工自由报告安全相关问题并且保障员工不会受到歧视和报复;管理者应及时回应并合理解决员工报告的潜在问题和安全隐患;建立有效的经验反馈体系,结合案例教育,预防人因失误。
(8)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通过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科普宣传等公众沟通形式,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决策层和管理层应以开放的心态多渠道倾听各种不同意见,并妥善对待和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各项诉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