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臀部增量考察
经过3次实验,分别测量在4种状态下紧身短裤样板中臀部围度规格,见表2-18。
表2-18 不同腹凸状态下的臀围规格 单位:cm
注 数据为3次样板平均值,有效数字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标准人体腹凸量较小,裤装臀部结构以臀围为控制部位。实验发现,腹凸体臀部结构应考虑腹凸对臀部结构的影响。经测量差量,腹凸每增高2cm,臀围增量Δ=1.2cm,整体围度方向发生的改变全部由腹凸的抬高量提供,后裤片围度规格保持不变。只增加了围度相关部位的参数,即当腹凸抬高2cm时,裤片按原围度规格计算,后裤片宽度=1/4臀围+1,而前裤片宽度要加入腹凸增量后重新确定,加入增量后前裤片宽度=1/4臀围-1cm+0.6cm,即对于腹凸体来说,前后裤片的差量减小,甚至为负数。理论上表示为:人体腹凸抬高2cm后,实际臀围H=89.2cm,前裤片宽度为(H+1.2)/4-1cm,后裤片宽度为(H-1.2)/4+1cm。
(二)贴体裤结构二维考察
由于模型加大了腹凸,所以除腰围一个围度方向上有所改变外,臀围规格尺寸也产生了系列变化,立裆深以上工艺点产生位移偏量,这是因为腹凸增加后,腹凸量一部分转移到臀腰省,另一部分作为长度方向的增量全部滑移到前中心处作为起翘与撇量,其余部分作为腹凸增加后裆部需求量,转移到裆部。但当腹凸继续增加到一定量时,前裤片产生新省,即腹凸省。据此把裆部及裆部以上的规格部位的点设成大写字母,如图2-39所示。
图2-39 样板叠加图
以臀围线与侧缝线交点为原点,以臀围线与原点垂线为轴,分别把腹凸抬高2cm、4cm、6cm的样板与原样板叠加(图2-39),分别测试各种状态下各个工艺点相对于原样板的位移增量,并计测各个样板间的位移增量,见表2-19。
表2-19 不同腹凸状态下各样板间的位移差量 单位:cm
(www.xing528.com)
注 数据为3次样板的平均值,有效数字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由各个点相对于前一点的位移偏差可见,其基本符合等差数列的分布规律,即an=a1(n-1)d,其区别在于各个点的公差d的数值不同。如此,下文将以一个差量作为考察和分析,研究腹凸改变2cm后各个点的变化规律。
(三)工艺点偏移量相关结果考察
(1)腰围线上相关工艺点位移偏移量。腹凸每抬高2cm,D1点抬高0.5cm,A1点向外偏移0.2cm。D1点抬高是为了满足腹凸抬高后人体长度的需求量。
(2)前中心线相关工艺点位移偏移量。腹凸每抬高2cm,D1点向外偏移0.8cm,腹凸点E1向外偏移0.9cm,F1向外偏移0.6cm。D1、E1、F1点的向外偏移量都是为了满足腹凸抬高后人体围度的需求量。
(3)省量变化。腹凸每抬高2cm,省量增加1.6cm。
(4)裆部结构变化。腹凸每抬高2cm,小裆宽保持不变,裆端点下移0.8cm,前片下裆缝倾角增加。这与以往的针对腹凸体的结构处理方式并不相同。腹凸增加,常规处理方式通常是单纯增加前裆缝线的长度与前中心线腰口处的围度尺寸,这并不能满足腹凸增加后的立体需求,造成裆部结构上的不平衡与不适性。
实验显示,腹凸增加后,前裆缝处除长度与围度方向有增量外,下裆缝倾角也产生增量,并与腹凸的增量成正比关系。这是因为,腹凸增加后,人体前部厚度增加,对裆底的横向需求量增加,下裆缝倾角的增加满足了这一需求(图2-40)。当下裆缝倾角增大时,张量L值也随之变大,当腹凸为0时,L=23.2cm,腹凸每抬高2cm,ΔL=0.9cm。
图2-40 模拟裤片缝合L值变化示意图
研究结果显示,臀凸每抬高2cm,臀围增量为3.2cm,呈等差增加,并且变量全部由后裤片提供,前片各项围度尺寸没有发生变化。且在标准体围度规格基础上,臀凸增加引起臀围增量,增量全部提供在后片。且增量Δ=3.2cm时,片内省增加1.5cm,大裆斜度保持不变,后翘增加1cm,下裆缝倾角增加。
凸臀体结构处理应根据臀部的丰满程度,重新确定前后裤片臀围参照值,且适当抬高后翘,增加下裆缝倾角,把握省的大小、形态与分配比例,满足臀部凸起所需活动量,使平面面料满足人体曲面要求,在满足腹凸所需增量的同时兼顾结构平衡,以取得吻合度与舒适性较高的裤装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