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数码相机的影像传感器不具有对光线的反射能力,因此TTL系统控制闪光灯工作的方式与胶片相机不同,是由闪光灯在主闪光发生之前发射预闪光束,经被摄体反射后由相机内部的专用芯片接收并计算。
数码相机的这种TTL工作方式由尼康最早研发并应用,被命名为“D-TTL”,经过持续改进又升级成为“i-TTL”;佳能曾自主研发并应用了一段时期的A-TTL闪光测曝光系统,后来借鉴了尼康的技术,升级为“E-TTL”和“E-TTL II”。
(一)A-TTL
佳能创建其EOS单反家族之际,基于早期TTL技术开发了一套A-TTL自动闪光测曝光系统,它是英文“advanced-through the lens”的首字母缩写,被EOS单反系列的开山之作T90率先应用。
在相机的程序曝光模式下,A-TTL以发射和接收预闪光束的形式实现闪光控制。由于接收和计算反射光线的芯片被设计在闪光灯内部,这种不经过镜头的闪光测曝光控制方式存在明显缺陷,例如,在镜头前加装滤光镜,经滤光镜阻挡减弱的光量无法被闪光灯内的芯片同步感知和计算,就会造成计算误差和最终错误的闪光输出量。
(二)E-TTL/E-TTL II分隔符/和字母E之间空一格
“evaluative-through the lens”/“评估式TTL”同样采用预闪的闪光测曝光控制模式,并借鉴尼康D-TTL的设计方式,将接收和计算反射光线的芯片安装在机内反光板的后面,实现了芯片计算精度的升级。
在前帘同步闪光模式下,预闪光与主闪光的间隔时间极短,很难被肉眼察觉。在后帘同步闪光模式下,预闪光和主闪光之间则存在明显延时。
“E-TTL II”是目前佳能所应用的主流闪光测曝光技术,于2004年被首先应用于EOS-1D MARK II数码单反相机。相比前一代“E-TTL”,“E-TTL II”的先进之处主要是基于软件程序的升级,可以在更为复杂的光照条件下,计算并驱动闪光灯给出更接近于自然光的补光照明效果。“E-TTL II”的闪光测光系统放弃了“ETTL”与自动对焦系统联动的设计,从而有效避免了自动对焦锁定焦点并调整构图后,可能造成的闪光测光系统对被摄主体的误判。(www.xing528.com)
(三)D-TTL
“D-TTL”技术于1999年伴随尼康第一部数码单反相机D1的上市而诞生,采取预闪光方式计算并控制闪光灯的闪光输出量。
D-TTL的工作方式是在快门被按下时,反光板抬起而快门帘尚未开启的瞬间,由闪光灯发射一束预闪光束,这束光到达被摄体后被反射进入镜头,再由位于反光板后的芯片接收并进行计算。
D-TTL的寿命仅延续了四年时间,只在尼康D1、D1 H、D1 X和D100四个单反机型上得以应用,很快就被更为先进的i-TTL技术取而代之了。
(四)i-TTL
2003年7月尼康D2 H单反相机问世,同步推出全新的“i-TTL”闪光测曝光技术。
“i-TTL”仍旧保留预闪光束的方式,但是光束投射的时机提前到反光板抬起之前,原本安装于反光板后面的专用芯片也被转移到了取景器内。i-TTL闪光测曝光技术具备镜头到被摄体距离的计算功能,尼康将此命名为“3D矩阵测光”。
佳能E-TTL II和尼康i-TTL共有的一项重要革新是实现了多闪光灯间的离机无线同步引闪。多灯无线引闪的数量最多为三组,并且需要与相机直接连接的主控灯(可以是机身内置闪光灯或者外接于热靴上的闪灯)发出引闪脉冲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