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饰品方面,惠安女历来重视腰部和头部的装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5.4.1.1 传统惠安女服饰品
新中国成立以前,传统的惠安女服饰品注重繁复、精美,据《惠安县志》记载:“惠东妇女的服饰越来越繁琐。上衣、背心的前肩或腰际、裤筒后靠臀部处都用五色线绣上两寸见方的‘绣记’。随身背带捎马(即褡裢)及红雨伞。手戴银翎或银质镀金戒指。30年代后改戴金戒指,银裤带是结婚时才用上的,30代后即风行至今。其重量及股数由4股增多至8股。裤头(上端折拢处)用绿色或柳条布缝成。”[39]具体而言,惠安女的服饰品可按照装饰部位分为头饰品、颈饰品、手饰品、腰饰品、足服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5-3 传统惠安女服饰品概况
(1)头饰品
传统的惠安女头饰品是用一块黑色厚布折成长方形罩巾,套在头顶部,形成“粪箕形”盖住后脑的发结,上面插着两支大约20厘米长的黑尖刀形硬布,上面装饰各种各样的金银首饰、骨饰、彩带等。正如当地人所说的:“裤头脱脱,头顶插牛骨,腹肚黑漆漆,肚脐亲像土豆窟。” 旧时,生活拮据,为了耐脏头巾一般用黑色,以后逐渐出现棕红、紫红、褐色、深蓝等单色。如图5-40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传统惠安头饰。
图5-40(左) 传统惠安头饰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图5-41(右) 佩戴传统头饰惠安女
(选自《惠安女服饰与刺绣》)
关于惠安女头巾的来历众说纷纭,韩士奇发表于《泉州晚报》的《古代闽南妇女戴面巾》一文披露:“早在宋代,闽南漳州、泉州等地妇女,出门都用花巾遮面,时称戴盖头。据考证,盖头源于汉代‘面巾’。汉代赵飞燕为皇后时,宫女有‘金花紫罗面衣’。面衣又称面帽。到了唐代,妇女骑马远行,就在头上戴着方五尺的皂罗,以防遮风沙,保护面部。当时这种皂罗叫‘幞头’。以后宫中女子把皂罗作为装饰品,后来逐渐传到了民问。到了北宋时代,当时妇女已有了戴面巾的习惯。到了南宋,妇女戴面巾日益增多。”又如,《福建通志》记载:“朱熹漳州、泉州当官期间,看到这里妇女抛头露面,认为不雅,遂下令妇女出门必须用花巾兜面,使人不得见其面貌,因而,人们称之‘文公兜’。闽南妇女戴面巾的习俗一直流传到民国初年。”[15]《龙溪新志初稿》亦载,民国初年,漳州一带的农村妇女,“出行须穿浅蓝色阔袖衫,头蒙一杂色布帕,盖朱熹治漳之遗制也”[16]。惠安县惠安女服饰展览馆的前言则写道:“崇武一带农村妇女的服饰,来源于明代抗倭斗争的结果,包头巾不露面是为了恐吓敌人,短衣短袖赤足为了便于战斗。头插铁制的剑形簪钗是用以杀敌和保持名节,穿戴黑黝是便于夜袭敌人等等。”[17]关于惠安女头巾的来历众说纷纭,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惠东地区临海,海风很大,每到起风的时候,风沙滚滚容易打伤面部,所以,裹头巾以敌风沙,应是当地妇女因生活和劳作需要而沿袭下来的古老习惯。
图5-42和图5-43是色彩明快的惠安女头巾。
图5-42 传统惠安头饰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图5-43 传统惠安头饰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2)颈饰品——领围
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汉族女性,惠安女基本不会佩戴项链,她们的颈饰品是与“缀做衫”配套穿用的“领围”。
领围通常呈带状,以小立领式样独立成片,穿戴时直接扣系在领圈上,可拆洗更换,是惠安女的礼仪性服饰品,往往在正式的礼仪场合才会佩戴。因此,无论是围领的纹饰还是面料都较为精美和考究。在纹样方面,领围是各种渔家素材刺绣纹样的重要载体之一,底部为黑色粗布,上面有繁复而精美的刺绣纹样。中间往往以五彩丝线或毛线绣上花朵纹样或生活场景纹样,四周有鱼纹,螃蟹纹,网纹等二方连续图案,具有拙朴自然的美感(如图5-44)。这些刺绣图案是惠安女生活的真实反映,体现了渔女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祈盼[18]。面料方面,通常以棉布和丝绸为主,在出产丝绸料相对较少的福建东部地区,以丝绸作为围领中心的底料则凸显了围领这一服饰品的重要地位。
(3)手饰品
图5-44 惠安围领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解放以前,惠安女手上的装饰较为简谱,主要是盛放物品用的褡裢。“褡裢”,俗称“插么”(也写作“捎马”),是一种手袋,长约100厘米,宽约28厘米,用蓝布缝制而成,中间开口,并有其他颜色的布料装饰,起到美观、防污和增强牢固性的作用,同时,在褡裢的四角都配有黄色流苏(如图5-45)。使用时,既可搭在肩上又可以搭在手臂上(如图5-46),是惠安女出远门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因为,她们的衣服上无口袋,“褡裢”正好补充其不足;特别是回夫家,尽管住的时间极短,可是一切换洗衣物都得装入其中,更是显得离不开它,于是只好提着它步行三五里路,甚至更远的路途[19]。
图5-45 惠安女褡裢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图5-46 褡裢的使用方式
(选自《惠安女服饰与刺绣》)
(4)腰饰品
银腰链(图5-47)是惠安女服饰中最具特色而又相当贵重的服饰品,它不仅能衬托出女性腰部和臀部的曲线美,也是财富水平的重要象征。银腰链的条数一般为奇数,传统的银腰链条数一般为三条到五条,随着财富的增长,女性所佩戴银腰链的条数也会相应增长。
图5-47 惠安女银腰链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相传,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过此地,地方官吏为显其所辖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银腰带系于女人裤腰上,同时弄短上衣以便让银腰带显露出来。此后,佩带银腰带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下来。陈志泽在《读泉州》中写道:“宽大鲜艳的单色长裤,如同奇特的长裙,独具风韵;而上衣却很短,以便显露肚子和展示肚腰上缠挂的细细的多股银链子。崇武妇女的这种习俗,到底是什么含义,众说纷纭。依我看,也许银链象征渔船上的缆绳——她们的男人大多是‘讨海人’,长年在海上捕鱼,肚腰上缠挂着这种像是渔船上缆绳的银链,寄托着她们对男人的思念和祝福。”[20]将系银腰链的习俗进行了美好的想象和诗意的刻画。
此外,惠安女的腰部饰品还有腰巾(图5-48)。腰巾是系扎在腰部的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的服饰品,惠安女腰巾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腰部围裙造型,长度较短,两端还有细长的系带,作系扎用。
图5-48 惠安女腰巾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5)足服
惠安女的传统足服鸡公鞋,又称凤冠鞋。以用红色呢布制成,鞋面绣精致花鸟图案,鞋头向上翘,鞋底用废布重叠而成,高约3.3厘米(一寸),周围盖上白色漆料,无后跟。
鸡公鞋是一种礼仪性服饰,通常在结婚时穿以登轿,因此又被称为“凤冠鞋”、“踏轿斗”、“踩跷(轿)鞋”。“鸡公鞋”的基本形制还是拖鞋,其鞋头向上高高翘起,造型与鸡头颇为相似,鞋底用废布层层重叠钉成,十分厚实,鞋帮采用红色的呢布制成,在鞋面上刺绣上精美的花鸟装饰图案。自20世纪30年代起,凤冠鞋已少用,鞋面初时都自绣,以后多购买现成工业制品[21]。如图5-49、图5-50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惠安女鸡公鞋,主体鞋面为红色,上面装饰有黑色或绿色贴布和生殖主题纹样,是当地典型的婚礼用鞋。(www.xing528.com)
图5-49 惠安女鸡公鞋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图5-50 惠安女鸡公鞋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惠安女足服文化的形成与这种海洋性环境息息相关。炎热潮湿且需要经常下水劳作的生活环境影响了惠安女的穿鞋文化,造就了其独具一格的“拖鞋文化”。没有后帮,只有前面鞋头的拖鞋,不仅穿起来舒适透气,利于散热,而且穿脱方便,便利了惠安女脱鞋下水劳作的需求。如图5-51所示从头到脚穿着传统服饰的惠安女们,无一例外地穿着塑料拖鞋,现代塑料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也更加方便了惠安女的日常穿鞋。
图5-51 惠安女穿塑料拖鞋
(选自《惠安女服饰与刺绣》)
5.4.1.2 现代惠安女服饰品
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服饰没有大改变,褡裢已被淘汰,以黄色竹编花篮代之,传统繁复而沉重的头饰品也被轻便黄斗笠、花头巾取而代之,同时,围领、鸡公鞋等也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惠安县志》记载:“80年代(惠安女服饰)更加讲究装饰美观,黄斗笠上下加缀几朵红、绿的绒线花和塑料花,头巾两边缀以五颜六色的联珠,手戴银手镯、金戒指。”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5-4 惠安女服饰品概况
(1)头饰品
1953年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头巾颜色、形态也都随之起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簸箕形改成了正方形,变化后的头巾,图案讲究清爽、明快,颜色丰富多彩,并由以前的单一色变成了花色。佩戴时,把头巾对折成三角形后包住头,紧扣下巴,并用别针固定,然后在方巾上别上绒线花等饰物。
“绒线花”是用布、绒线和塑料制作而成(如图5-52),有圆形、方形、花朵形等各种形状,一般由黄、红、绿三色,点缀于头巾之上。头巾内有拱形头巾撑加以固定,不仅起到塑形的作用同时可以装饰头花和塑料梳子等饰物。
惠安女头巾比衣服还多,一般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积攒头巾,每人往往有一二百条;中年妇女也有七八十条。由于头巾长年把脸颊大部分遮住,掩饰了许多人的宽下颌,仅突出眼睛、鼻子、嘴,使整个脸庞呈瓜子型,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22]。
图5-52 惠安女绒线花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斗笠也成为惠安女的重要头饰品,既可以防雨又可以遮阳。黄斗笠属于惠安女的“专利品”,尖顶,用竹篾编制而成并用桐油漆之以防损(如图5-54、图5-55)。1958年惠安兴修乌潭水库,因主要劳动力为妇女,故更名“惠女水库”。惠安女在劳动中,免不了得与风雨拼搏,而头巾遮风可以,挡雨则不行,她们便袭用崇武城内人避雨用具竹斗笠。于是,这种竹头笠很快就在惠安女中间流行了起来。近年来,装饰更加讲究,斗笠两边沿镶上五色绢花、塑料花、绒花,十分耀眼[23]。然而中年妇女斗笠往往是不见饰物或饰物很少的。
图5-53 惠安女头饰
(选自《惠安女服饰与刺绣》)
图5-54(左上) 黄斗笠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图5-55(右上) 黄斗笠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2)手饰品
新中国成立后,惠安女的手饰品日益繁多,主要有戒指、手镯等传统首饰,还有袖套、黄竹篮等。惠安女的戒指主要为金戒指,而手镯则主要用纯银打造。据陈国华《惠安女的奥秘》中记载:“这里的妇女的双臂常佩戴三副各半斤左右的银手镯。这些饰物的重量越来越重,现在的标准是:金戒指3钱半,银手镯7两。”
惠安小岞地区的女性还喜用袖套装饰手部,一般用与上衣相一致的蓝色或绿色,在袖口处有彩虹式的镶滚装饰,可以起到防止衣服玷污和美观的作用(如图5-56)。另外,有的妇女衣服上没有口袋,袖套则可充当钱包或者口袋使用。
图5-56(下) 惠安女袖套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另外,传统的褡裢被黄竹篮所取代,黄竹篮的整体由竹篮和盖子两部分组成,竹篮的把手上有彩色缠线装饰(如图5-57)。其与黄斗笠一样,是有竹篾编成,并用桐油漆防损,同时具有防雨的功能,相比褡裢更加实用。
(3)腰饰品
腰饰,一直都是惠安女服饰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暗哑的主体服装中,腰部的装饰既可以使服装有了亮点又恰当地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现代惠安女性依然沿用银腰链,只是条数不断上升,但依然为奇数,从五根到十一根不等,视家庭财力和个人喜好而定。
除了银腰链外,现代惠安女还喜欢在腰上装饰彩色腰带。彩色腰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塑料丝编织而成,一种是由底布装饰刺绣花纹而成(如图5-58)。它们底布为白色,纹样皆为连续纹样图案精巧,由塑料丝编织而成的彩色腰带通常纹样呈菱形,而刺绣的纹样通常为花朵纹。彩色腰带总宽7~9厘米,以纽扣系和,颜色分外醒目,色彩通常为红、黄、绿、白等鲜艳的颜色。
可见,作为海洋文化的衍生,惠安女服饰的形成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捕鱼、采石等生产劳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女性爱美的心理,黄斗笠、花头巾、各色短衫、黑绸裤,这些服饰“在视觉效果上有着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的品位”[24],是与湛蓝的天空、海洋,以及金黄的沙滩和绿色的园地相映衬的。
图5-57 惠安女黄竹篮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图5-58 惠安女腰带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