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国西南部很多汉族一样,高山汉迁居的历史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高山汉并不是当地的土著,高山汉祖籍大多归属川、黔、鲁、湘、滇、鄂、粤等地,有的至今只迁来四五代,前期来的有据可查的也不过十几代。大多是由于战争、天灾人祸、逃避官府拉兵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山区建设等历史原因迁徙而来。
图2-5 惠安小岞女性的婚服
(选自《惠安女服饰与刺绣》)(www.xing528.com)
最早一批迁居至此的汉族人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顺治三年,张献忠死于西充,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并为张献忠养子,《清史稿》载:“可望与定国等及白文选、冯双礼率残众自重庆而南。四年,破遵义,入贵州……八年,可望遣使迎桂王。九年,劫迁安隆所。” “定国转战广西、湖广,下数十城,兵屡胜。”“十五年……三桂师自遵义趋天生桥,出水西,克乌撒,文选弃关走沾益,卓布泰兵次盘江,自下流宵济,遂入安隆,定国将吴子圣拒战,败走。定国以全军据双河口,卓布泰师进破象阵,迭战罗炎、凉水井,定国兵溃,妻子俱散失,诸将鼠走不相顾。定国收兵还云南,奉桂王走永昌。”[16]从顺治九年到十五年,李定国等大西农民军以今贵州兴义地区为中心,活动范围包括滇黔桂和两湖地区。在长期的征战中,李定国及其部属与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群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据《天香阁随笔》记载,“定国所将,半为锣、倮、儡、佬”[17]正是西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才使大西农民军能够坚持抗清达十多年之久。也正因为有各民族群众加入大西农民军队伍里,所以在“定国兵溃”、“诸将鼠走不相顾”的情况下,李定国部属能够轻而易举地流散于滇黔桂边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生产自存,成为最早的一批生活在广西的汉族人[18]。
由于康乾盛世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从而形成了清代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据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西隆县志》记载:“外来懋迁之人城内有广东铺民十余间又八达及旧州亦有湖广广东客民十余户。”《清高宗实录》中记载乾隆皇帝圣谕:“我国家承天佑……承平日久,版籍益增,天下户口之数,视昔日多至五十余倍,以一人耕种,而供十数人之食……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犹幸朕临御以来,辟土开疆,幅员日廓,小民皆得开垦边外土地,以暂谋口食。”[19]乾隆年间是高山汉迁入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乾隆中后期,很多四川农民纷纷向云贵、广西等外省迁徙,这次移民潮前锋达广西隆林、田林、乐业、凌云、天峨等县。
此外,高山汉聚居区山高林密,交通十分不便,也是逃避战乱、灾祸等的绝佳地点。因此,躲避祸乱也是汉族人迁居至此的一个重要原因。不熟悉当地地理环境的人,就在家门口或是寨子边转悠一两天也可能找不到路径。当时官府对付战乱及其他大事都应接不暇,根本无法顾及深山老林中的小村小户人家。即便有官兵扰乱,一旦风吹草动,也很容易封闭,人员、物件能够迅速隐蔽藏匿,当地人也戏称“山高皇帝远,龙王管不着”,所以高山汉的祖先们能顺利地生存并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