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1]在入关之初,没有完备的服饰制度体系,但袍褂搭配的穿法是其传统。褂的面料起初以“毛青布”和毛皮为主。《天工开物》记载:“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由此可知,满族人传统的布褂多为深蓝色。另外,由于明朝的赏赐和与朝鲜的贸易,一些丝绸匹料和服饰不断地进入满族社会,使其上层统治者可以“着华服”,褂的面料多为“蟒缎”[2]或其他纹样,这些纹样都与明代宫廷服饰纹样有关。
顺治时期,袍褂采用同一种装饰风格的情况也比较多见[2],即多彩纹样装饰的袍和多彩纹样装饰的褂搭配穿着,虽无比华丽,但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具有鲜明的明末风格的五彩龙纹褂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随着服饰制度的完善,褂的颜色也逐渐固定下来。虽然康熙朝还未有文字规定褂的颜色,但从博物馆尤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来看,康熙朝的褂主要为青、蓝色。乾隆朝《大清会典》中对于褂的颜色有了明确的规定,即无论身份地位,重要礼仪场合的褂一般使用青色[3]。如皇帝“衮服色用青”,皇后礼服、吉服褂“表衣色用青”,官员补服均用青色,等等[3]。其他褂以素色为主,包括蓝色系。这种服饰场面从《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等清代大型历史画卷中均可以得到验证。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而以青色为正式服色的审美心理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单从美学上看,素色的褂配素色或花色的袍,审美层次更高一些。(www.xing528.com)
端罩是满族人服饰传统中重要的一类,一般为毛朝外的长褂[4]。《会典》中除了对毛皮使用有规定外,对褂里的颜色也有明确规定: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用明黄;皇太子、太子妃、贵妃、妃用杏黄;皇子、皇子福晋、嫔用金黄;其他宗室以上、一等和三等侍卫用月白;民公以下用蓝;二等侍卫用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