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染料与颜料:克玫兹胭脂虫、巴西红木和苏木的染色探析

欧洲染料与颜料:克玫兹胭脂虫、巴西红木和苏木的染色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1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克玫兹胭脂虫分布于南欧、非洲东北部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其主要色素为胭脂酮酸。巴西红木是欧洲人在美洲新大陆探险时发现的,分布于巴西和牙买加。苏木也是媒染染料,使用明矾前媒染可以将丝绸和羊毛染成木红色。该染料的染色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在75℃~80℃,避免高温使织物的颜色变暗钝[6]。这种植物染料主要含有的色素为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及其糖苷[8]

本文讨论的欧洲并不包括俄罗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所在的疆域上出现第一个国家已经是公元9 世纪,此后被蒙古帝国统治。我们缺乏17—19 世纪俄国纺织品的收藏,在此无法讨论当时使用的染料品种。

在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传教士在南美发现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被用作红色染料,随后就将它带回到欧洲。于是,这种胭脂虫很快取代了欧洲本地的胭脂虫(Kermes vermillio)。为了区分这两种胭脂虫,本文将两者分别命名为南美胭脂虫和克玫兹胭脂虫(英文名kermes的音译)。前者的主要色素为胭脂虫酸,在墨西哥、智利、秘鲁等中南美洲国家养殖,也存在野生品种。由于其色素的含量和染色效果优于克玫兹胭脂虫,所以侵占了欧洲本地胭脂虫的市场。克玫兹胭脂虫分布于南欧、非洲东北部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其主要色素为胭脂酮酸。这种介壳虫染料曾被发现于公元前3 世纪的巴泽雷克墓冢中红色羊毛织物上[4],也出现于新疆地区的扎滚鲁克墓地。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西班牙红地贴花织物上就存在克玫兹胭脂虫(图1、图2);而另一件法国红色织锦上则检测出了胭脂虫酸(图3、图4),也就是说,该红色纱线由南美胭脂虫染色。两种胭脂虫都是媒染染料,人们往往使用明矾来获得绛红色,同时会添加酒石酸作为染色助剂。南美胭脂虫还可以使用锡媒染获得鲜红色。

除了南美胭脂虫,从锡兰(斯里兰卡)进口到欧洲的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也在当时被广泛使用。苏木的主要色素为巴西红木素。很容易让人感到困惑——苏木和巴西红木(Caesalpinia echinata)到底是什么关系?事实上,两者都属于云实属植物。苏木的使用历史更早,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重镇楼兰发现的汉代织锦上曾鉴别出苏木。巴西红木是欧洲人在美洲新大陆探险时发现的,分布于巴西和牙买加。该植物的芯材常用来制作提琴的弓部位,材质优良,几乎无法由其他木材替代,因此,巴西红木反而很少用作染材。

16 世纪末17 世纪初,英国和荷兰在海外贸易中表现活跃,染色工业也很繁荣。我们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荷兰绿地妆花织物上检测出氧化巴西红木素(图5、图6)。巴西红木素在染色过程中很容易被氧化,甚至在苏木被锉成细条的过程中就已经氧化,因此,在所有苏木染色的织物中被检测出的都是氧化巴西红木素,同时,还伴随有一种称为type C的化合物[5]。苏木也是媒染染料,使用明矾前媒染可以将丝绸和羊毛染成木红色。在荷兰织物上发现苏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该国从其东南亚的殖民地运输苏木到欧洲,从而获得高额利润的历史。

图1 西班牙红地贴花织物(2017.4.6)

图2 红地贴花织物(2017.4.6)红色染料(A)和黄色染料(B)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化合物1为胭脂酮酸,是克玫兹胭脂虫的主要色素成分;化合物2—6分别为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芹菜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3′-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是木犀草的主要色素成分

图3 法国红色织锦(2016.18.24)

图4 法国红色织锦(2016.18.24)红色染料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化合物1和2为胭脂虫酸和紫胶虫酸A,分别是南美胭脂虫和紫胶虫的主要色素成分

图5 荷兰绿地妆花织物(2016.18.31)(www.xing528.com)

图6 荷兰绿地妆花织物(2016.18.31)玫红色染料(A)和黄色染料(B)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化合物1和2为巴西红木素和红花红色素,分别是苏木和红花的主要色素成分;化合物3—6分别为木犀草素-3′,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芹菜素,是木犀草的主要色素成分

在法国,路易十四登上皇帝宝座后,他的大臣致力于恢复法国的经济,其中第一个扶持的工业是纺织工业,并颁布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羊毛染色必须使用本地出产的染料品种,如倡议使用本国染料克玫兹胭脂虫,而不使用南美胭脂虫。这些官方行为也影响了邻国。

除了克玫兹胭脂虫,在欧洲本土,最重要的红色染料是西茜草(Rubia tinctorum)。这种红色染料在欧亚大陆上分布较广,从法国到中国西部均有种植,从地中海到中亚腹地都能看到野生的西茜草。14 世纪,品质最好的西茜草出产于荷兰和法国南部的亚维农地区。西茜草的色素为茜素和茜紫素,存在于其根部。种植这种染料植物应尽可能地使其根部更加粗壮,这就依赖于土地的肥沃程度。收割生长三年后的西茜草,将其根部在热空气中干燥,随后粉碎、过筛。品质最好的西茜草需要去除根皮和木质部分。西茜草是媒染染料,常用作羊毛的染色,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欧洲丝织品上未鉴别出西茜草。该染料的染色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在75℃~80℃,避免高温使织物的颜色变暗钝[6]。但是,在最后5 分钟需要加热染液至沸腾,以提高染色的色牢度。

欧洲地区出产的另一种红紫色染料是地衣紫,这是一类真菌类染料,最常见的品种为染料海地衣(Roccella tinctoria)[7],生长于地中海和北大西洋沿岸的礁石峭壁上。这类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为紫色,在酸性溶液中则变为红色。其主要色素为地衣红色素及其衍生物,如羟基-地衣红素和氨基-地衣紫色素。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意大利绿地花卉纹妆花缎的绛紫色纱线上检测出α-羟基-地衣红素(图7、图8),可以确认由地衣染色。据说该染料的使用历史比较久远,但是直到16 世纪才在欧洲文献上多次出现。

图7 意大利绿地花卉纹妆花缎(2016.18.36)

图8 意大利绿地花卉纹妆花缎(2016.18.36)黄色染料(A)和绛色染料(B)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化合物1—3分别为木犀草素-3′,7-二-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木犀草素,是木犀草的主要色素成分;化合物4为α-羟基地衣红素,是地衣紫的主要色素成分

17 世纪初到19 世纪末,欧洲纺织品上使用最广泛的黄色染料来源是木犀草(Reseda luteola)。这是一种生长于西南欧、地中海沿岸和北非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既有野生的,又有半人工种植的。这种植物染料主要含有的色素为木犀草素和芹菜素及其糖苷[8]。在本文中涉及的多数欧洲纺织品的黄色和绿色纱线上均存在木犀草色素。

1856 年,英国科学家威廉·珀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全合成染料——苯胺紫,从此,天然染料逐渐退出了商用染料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