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1 钠盐照明剂的燃烧机理研究
很多学者对NaNO3-Mg钠盐照明剂的燃烧机理开展了研究。有关钠盐照明剂中NaNO3的分解过程,研究者认为如下:
接着:
这两个阶段的反应都是吸热的(式中M为金属还原剂)。
NaNO3-Mg混合物的化学反应与着火过程是NaNO3首先分解成NaNO2+O,O原子将Mg氧化成MgO,反应剧烈放热;然后NaNO2进一步分解成NaO+N2+O2,促使Mg进一步氧化。最后的产物是NaO和MgO。
麦克莱恩(Mclain J.H.)研究了钠盐照明剂高温反应的反向问题。他在NaNO3-Mg-聚酯树脂照明剂燃烧产物中测出了CO,而其主反应是:
他认为CO是由照明剂燃烧产物MgO与C的可逆反应产生的:
根据ΔH=TΔS算得可逆温度Trev:
可逆温度具有抑制作用,即NaNO3-Mg反应升至可逆温度(1 860℃)时,系统吸热,限制钠盐照明剂的燃速和温度进一步升高。
目前有关照明剂燃烧机理的研究尚不透彻,燃烧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尚未很好地解决,燃烧面的界面化学物理过程研究也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7.1.7.2 照明剂火焰辐射机理研究
70年代以来,人们在进一步提高照明剂性能的研究中遇到了困难,开展了照明剂火焰辐射机理研究。(美)杜达(Douda B.E.)最先系统地开展了有关辐射传播的研究。他首先假设镁、硝酸钠和黏结剂火焰的辐射通量主要由钠D线共振跃迁的光子组成。关于火焰辐射传播方程按图7.3所示的物理模型进行推导。取火焰气体厚度为dz,其横截面积为dσ,辐射强度为Iv的单色射线投射到体积元dzdσ的下表面上,沿s方向为火焰外观察者的正方向,s与垂直轴N的夹角为θ,Iv经过辐射介质层的变化量为dIv。
图7.3 辐射平衡分析用物理模型
本模型假设火焰气体是均匀的,瑞利散射忽略不计,因此辐射平衡只涉及散射与吸收,故有:
介质吸收所损失的强度增量为:
中上标a表示吸收。
体积元发射频率为v,其辐射能量是:
式中,εv——通过单位立体角dω并经过dt时间间隔的单色体积元dσ的发射系数。
又发射光强度增量的辐射能量(中上标e表示发射)可表示为:
由式(7.18)和式(7.19)得到发射系数εv:
由式(7.17)得:
综合式(7.20)和式(7.21)可得:(www.xing528.com)
将式(7.16)代入式(7.22),则有:
式中,μ=cosθ。
为了数学处理上的方便,将发射系数εv与吸收系数Kv结合,并定义为源函数:
若将单色光学厚度定义为:
将式(7.23)除以Kv,并利用式(7.24)和式(7.25),则得到辐射传播微分方程:
若引进吸收系数的归一化函数Φv:
即
将式(7.28)代入式(7.26),则得到辐射传播方程的另一形式:
若对式(7.29)两边除以μ,并同时乘以exp(-τΦv/μ),同时定义τ1、τ2为火焰从前到后的光学深度积分限,且Iv1、Iv2为对应的光谱强度,则辐射传播积分方程为:
由此表明,在给定v和μ的情况下,火焰在任意τ1处的出射强度Iv1等于在τ2处入射的强度Iv2被τ2和τ1间隔衰减项加上被τ2和τ1间隔气体递增衰减的源函数的积分。
为了解出辐射传播方程,对火焰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1)火焰在平行层面是均匀的气态物质;
(2)气态物质由惰性分子加上能激发到2p1/2和2p3/2水平上的钠原子组成;
(3)存在由局部温度控制的局部热力学平衡;
(4)辐射引起的能量交换导致辐射平衡;
(5)介质的折射率为1;
(6)辐射在发射时是未极化的,在与火焰物质相互作用时仍保持未极化;
(8)钠原子吸收函数Φva和数量密度N0在火焰中是一个与τ无关的平均值。
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简化方程,可以得到单色出射强度为:
式中,ϕva——理论光谱辐射能;
T——光学厚度τ处的火焰温度。
式(7.31)表明ϕva与光谱出射强度是成正比的,进行归一化,即可获得光谱分布图。杜达对三种配方在八个压力下的燃烧进行了计算,并分别开展了试验,结果表明,计算与试验基本吻合。
1976年德里赫(Dillehay D.R.)扩展了杜达模型,对混进火焰的环境气体及辐射能沿火焰轴的损失做了考虑,从而完善了杜达的模型。还有一些学者从分子、原子结构角度研究了辐射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