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民间陶瓷包装容器考察

清代民间陶瓷包装容器考察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官窑和大量存在的民窑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与民间陶瓷包装容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编役制的废除与“官搭民烧”方式的实行。它们相互影响,促进了整个瓷业的进步,同时刺激着民间瓷质包装容器的发展。清代由于官窑与民窑关系的模糊,使民窑瓷质包装容器的造型较前代更加丰富,许多昔日仅为官窑所烧造的器型大量流入到民间。顺治、康熙和乾隆时期的瓷质包装容器一般都比较古拙、丰满、浑厚。

清代民间陶瓷包装容器考察

与明代一样,清代官窑主要仍集中在江西景德镇,其管理制度和措施也大致承袭明代旧制。但官窑和大量存在的民窑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其中与民间陶瓷包装容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编役制的废除与“官搭民烧”方式的实行。一方面,编役制度的废除,增加了工匠们的独立性,获得较多的自由,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官搭民烧”制度的施行,普遍提高了民窑的烧造技术,因此在乾隆年间,“官民竞市”的局面表现十分突出。它们相互影响,促进了整个瓷业的进步,同时刺激着民间瓷质包装容器的发展。“官搭民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官窑的名存实亡和民窑的发达。据乾隆时的《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这不仅表明景德镇民营制瓷业发达,而且商业化程度高。而且从生产的规模、分工以及雇佣关系的实质来看,已经真正发展到资本主义的工厂手工业阶段。清代由于官窑与民窑关系的模糊,使民窑瓷质包装容器的造型较前代更加丰富,许多昔日仅为官窑所烧造的器型大量流入到民间。各种篮、盒形制的瓷质包装容器应有尽有。这些包装容器大都沿袭历代传统式样,仿古风气十分盛行,普遍存在仿宋、明瓷器形制的现象。

顺治、康熙和乾隆时期的瓷质包装容器一般都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康熙时期的包装器型,式样之多,尺寸之大,制作之规范,更胜于明代。例如,瓶的形制多变,口小腹大称瓶,口腹大小相近称尊,口大腹小称觚;有一种口有双边,颈较细而短,瓶身直削称为棒槌瓶;另外还有梅瓶、胆式瓶、锥把瓶、蒜头瓶、天球瓶、葫芦瓶、油槌瓶、荸荠扁瓶、菊瓣瓶等。其他的包装器型还有将军罐、粥罐、鼓罐、日月罐以及各式各样的盒等。

雍正时期的包装器型制作较为秀巧隽永、工丽妩媚,器型的部位比例协调、恰到好处,不少器型还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海棠花式、莲蓬式、瓜棱式、石榴式、柳条式等。乾隆朝包装容器造型与前期相比更为繁多,并显得规整精细,新奇器物不可胜数。如转心瓶,由瓶心、瓶身、底座等分烧组合而成。瓶颈与内心粘连在一起,套于腹内,底部将器底座粘合封闭,腹部开光式镂空,可透视到颈部旋转的内心瓶上的图案,效果似走马灯。(www.xing528.com)

嘉庆以后,由于国力衰微,内忧外患,瓷质包装容器虽也有些前所未有的品种和造型,如荷叶式盖罐,但都较为稚拙笨重。后来到了宣统时期,由于受到新思想和国外瓷器发展的影响,造型风格才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征。在陶质包装容器的烧制方面,清代民间陶场可谓是遍布全国各地,地域性十分突出,主要烧制民间日用所需的罐、瓶和瓮等,作为包装容器多用于个体家庭贮存菜肴和酒等。与以往相比,在种类、制作技术方面并无大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的紫砂陶质包装容器,与明代相比,也有所发展,器型逐渐增多,如清朝宜兴顾景舟制的树纹小印盒,是仿树根形状而制,雕琢逼真、形象。

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瓷质包装容器,不仅仅是以瓷器作为包装和盛装其他物品的容器。明清时期,瓷器外销频繁,大量的瓷器作为商品被销售到外域,除此之外,还有各地方陶瓷产区向京师上供瓷器,在瓷器的运输当中也产生了诸多包装形式,我们称之为瓷器的运输包装。除了传统的木箱盛装、草绳捆扎等包装方式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饶有趣味的瓷器运输包装方式,据明沈德符所著《万历野获编》中所载:“于京师见北馆伴口夫装车,其高至三余丈,皆鞑靼、女真诸部及天方诸国贡夷归装所载,他物不论,即以瓷器一项,多至数十车。余初怪其轻脆何以陆行万里?既细叩之,则初买时每器内纳细土及豆麦少许,叠数十个辄缚成一片,置之湿地,频洒以水,久之豆麦生芽,缠绕胶固,试投牢确之地,不破损者始以登车,既装驾时,又以车上掷下数番,其坚如故者,始登以往,其价比常加十倍。”如此包装,可谓古代瓷器运输包装之典范,并对现代陶瓷包装设计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