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安全:基本知识概述

资源安全:基本知识概述

更新时间:2025-01-1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则会出现资源供应不安全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供需 (应)不安全问题是原始资源安全的中心。由于当代安全包含太多的内涵,以至于资源安全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立足于资源保障能力的资源安全,亦即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或支撑能力。这种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资源安全,可以说这是狭义的资源安全。资源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范畴。很显然,资源安全在大类上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围。

关于“资源”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公认的定义。从词义上看,中文里的“资源”是指 “资财的来源”。 《辞海》对 “资源”的解释是“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英文里的 “资源”一词为Resource,它由Re和Source组成,前缀Re含有 “再”的意思,Source表示来源;俄文里的“资源”一词为PecypcbI,也是指“财富的来源”。可见,“资源”一词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词义是很相近的。

资源的元概念源于经济学科,是作为生产实践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提出来的,具有实体性。简单地说,资源就是资财的来源,或者说,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自然资源与劳动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由此可见,资源至少应包括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两个基本要素,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转换关系。人类作为自然异化的产物,其发生发展的同时,自然也异化出作为人类与自然界二者中介的资源。

广义说,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它是自然界、人类 (劳动力)和文化 (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可以说,先有自然界,后有人类,人类为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与自然界抗争,创造了人类文化 (包括科学与技术),借助于文化,人类创造了资源。毋庸置疑,大部分资源都是人类缓慢地、耐心地利用已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所取得的智慧的结晶。资源是动态的,它依赖于人的成就和行为相应地扩大或缩小,不能同人类需要或人类能力相离。近年来,资源概念已广泛出现在各种研究领域,其内涵与外延也有明显变化,不同领域各取其是。1991年就有人提出:资源的内涵应当包括现存的各种自然要素及由其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利用自然要素加工、改造、生产出的各种经济物品及由其组成的各种经济环境,最后是人类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增长的人口、知识、技术、文化、管理体制等。其进而认为,只要能进一步有利于经济物品的生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均可称之为资源。由此,作者将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三大类。1993年出版的 《资源经济学》一书,作者将资源分为四大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近几年又有人提出并论述了泛资源概念,认为:资源是 “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社会资源(如权力)。《文化经济学通论》更明确地提出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列并统一于资源的命题。总的来讲,资源已包括人力及其劳动的有形和无形积累,资源概念的通用化,反映了自然与社会在某些侧面具有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似性。这种资源泛化趋势,不仅对传统的资源科学研究会有所启迪,而且还寓示着可能作为横断学科的泛资源理论的诞生。

目前,资源学者习惯地把资源按其属性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可以作多种划分:按照资源的四层特征可分为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按照部门特点可分出农业资源、环境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按照资源特征可分为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与不可持续利用资源等。社会资源是指人类通过自身劳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提供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它不仅包括人类劳动所提供的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还包括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

资源安全(Resources Security)源于地缘政治,是资源短缺时代的产物,资源短缺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等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利用水平相关的经济范畴。由于自然资源的储量有限,资源勘探开发速度也受到科技发展水平、勘探和开采成本等条件的限制。同时由于资源的特有属性和特定功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难以产生为人类所接受的替代性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就形成了有限的资源供给能力与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够及时预见和理性处置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则会出现资源供应不安全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供需 (应)不安全问题是原始资源安全的中心。

对于资源安全提法,是一个新术语但非新现象 (地缘政治问题),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此之间能源安全 (石油安全、核能安全等)、食物安全、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概念已广泛运用。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泛资源论产生,则对安全问题的关注来自多方面,包括对国防 (军事)、政治、经济、金融、知识、信息、资源、环境、粮食等安全的关注。这种关注自90年代以来逐年增多,进入21世纪后关注陡增。

由于当代安全包含太多的内涵,以至于资源安全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理解为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或不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有人解释说资源安全是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对资源承载能力产生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保障程度,资源获取能力越强,保障程度越高,就越安全。笔者认为立足于资源保障能力的资源安全,亦即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或支撑能力。这种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资源安全,可以说这是狭义的资源安全。笔者认为资源安全是指资源系统的运动处于健康状态,这种运动是在一定力的作用下的自组织运动与社会运动的综合或复合。

资源安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范畴。按照现代安全的类型划分,把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安全问题作为传统安全问题,而把经济、信息、资源、跨国犯罪、恐怖主义等作为非传统安全问题。很显然,资源安全在大类上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围。按照不同标准,资源安全有如下分类体系:(www.xing528.com)

按照资源过程来分,资源安全可以分为立足于资源系统自身的资源基础安全,它指自然资源基础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性状的保持及改良;立足于资源保障能力的资源供给安全,亦即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或支撑能力,这是人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资源安全;立足于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果的资源环境安全,指的是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后果是否安全,这实际上是把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联系起来。

按照资源本身的类别可以把资源安全细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特别包括石油资源安全)、土地资源安全 (特别包括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特别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特别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等。

按照自然资源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程度又可以把资源安全区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特别是水资源安全、食物安全、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等)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此外,按照资源安全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资源安全分为国家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安全;按资源安全战略考虑的时间范畴,可以把资源安全分为长期资源安全与短期资源安全。其主要划分见表4-1。

表4-1 资源安全的类型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