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家电下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在开展农村用户电压质量调查的基础上,部署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低电压问题。
1.低电压产生的原因
农网一般供电线路半径较长,供电变压器容量较小,供电线路的线径较细,无功补偿设备少,线路电压损失较大,加之“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农村用电不断攀升,用电负荷大幅增长,线路末端电压低的情况越发严重。
1)在农村电网中,部分地区供电半径大、低压线路线径细、下户线设计标准低,且设计电压等级220V偏多。随着家电下乡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增加,致使用电高峰期变压器不堪重负,线路过电流导致电压降增大,形成末端用户的电压偏低。
2)城郊及农村地区,由于平时用电负荷较低,一旦到了冬、夏两季用电高峰期,人口密度大,用电负荷集中,用电量将比平时高2~3倍,直接导致了电压降低。
3)配电变压器超负荷现象严重,导致电压质量下降、供电范围内的配变负荷率大。
4)资金匮乏,大规模的电网建设与改造难度加大。
5)无功电压监测管理相对较弱,对局部重负荷地区、偏远地区,电压监测装置安装、监测分析和“低电压”预控不力。
2.低电压改造采取的措施
国家电网公司坚持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并重原则,从规划设计、建设改造、生产运行、营销服务等环节入手,落实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强化过程跟踪,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
1)开展摸底排查,全面掌握电网信息情况。根据投诉记录,结合负荷实测对电压质量差的台区进行低电压普查,并利用电压监测装置,对各配电台区低电压数据记录和分析,查找原因。对客户投诉比较集中、情况特别严重的地区及时进行整改解决落实,对当前各级电网运行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详细掌握低电压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科学制定、合理安排电网建设改造规划。通过电网运行分析、梳理电网薄弱环节,积极筹措资金,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项目实施。
3)加强电网运行分析。在运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保障电压质量的常态机制,每个季度要对配电网的用户电压质量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完善配电网电压质量监测,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在夏季用电高峰来临之前,超前预控,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停电。
4)加大对农网配电设备的巡检力度,开展配电变压器负荷测量和电压测量,对重负荷的配电设备、故障率高的设备以及三相负荷不平衡的地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治。(www.xing528.com)
5)加强无功电压监测管理。对局部重负荷地区、偏远地区,安装电压监测装置,重点开展监测分析和低电压预控。对无功容量不足或补偿方式不合理的低电压用户,通过合理配置和优化无功装置,动态补偿予以改善。
6)完善重要时段的供电方案。针对迎峰度夏期间用电需求较大,或是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局部区域用电需求激增的现象。一方面要指导居民用户合理开展错峰、避峰用电;另一方面要提前开展调查摸底,分析用电高峰时周期特点,对可能引发低电压的配电变压器地区进行临时性增容改造。
3.无功补偿对低电压的影响
无功功率过少使系统电压降低,线路中无功电流越大,造成的系统电压降落也越大,末端电压也就越低。
采取对10kV线路、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进行优化补偿的方式,可减小线路中无功功率,减小线路电压的损失,保证末端电压保持在合格基础上。
图6-8所示为系统无功补偿方式的配置图。在10kV线路上安装线路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在每台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安装台区低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图6-8 系统无功补偿方式配置图
为了解决农网负荷波动大的问题,线路高压无功补偿装置和台区低压无功补偿装置,均采用分组自动投切补偿装置。
无功补偿控制器具有电压时间控制、功率因数控制和电压无功控制三种控制方式。
1)电压时间控制。首先,按整定的时间划分投切时段,当时间处于投时段时,再按电压控制,即当系统电压低于设定的电压投入门限时投入电容器,当系统电压大于设定的电压切除门限时切除电容器。
2)功率因数控制。功率因数低于功率因数下限定值时投入电容器,功率因数高于上限定值时切除电容器。
3)无功电压控制。此方式首先为电压优先原则,系统电压低于设定的电压投入门限时投入电容器,系统电压高于切除门限时切除电容器,若系统电压在两者之间时,以无功作为投切判据。当无功量小于无功下限时,电容器投入;当系统无功量高于无功上限时,切除电容器;当系统无功在无功上限与无功下限之间时,装置不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