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澜沧江畔的主要渡口和古桥

澜沧江畔的主要渡口和古桥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澜沧江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渡口成了官方控制经济、军事的主要关口,因此在澜沧江上就形成了很多古渡口和古铁索桥。渡口所在地江面宽约170米,是澜沧江中上游江面较宽,水流较平缓的优良渡口,地处凤庆、云县、景东、南涧、魏山等县的交通要冲,被称为“澜沧江上第一渡口”。澜沧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景云桥在古银生府范围内的澜沧江上有数十个渡口,以羊街渡和昔归渡最出名。

澜沧江畔的主要渡口和古桥

云南有六大水系:长江水系(注入东海)、珠江水系(注入南海)、元江水系(注入南海北部湾)、澜沧江水系(注入南海)、怒江水系(注入印度洋)和伊洛瓦底江水系(注入印度洋)。

澜沧江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出国境后称湄公河。澜沧江中上游流经高山峡谷,河水湍急,给江两岸交通经济文化军事等带来极大不便。渡口成了官方控制经济、军事的主要关口,因此在澜沧江上就形成了很多古渡口和古铁索桥。

云南最早的铁索桥

霁虹桥又称“兰津桥”“兰津古渡”。位于澜沧江两岸博南山与罗岷山的悬崖绝壁上,是走大理—永昌古道的必经之路。

南诏时在这里建成竹索吊桥,称“兰津渡”,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改建铁索吊桥,取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写下:“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后因铁索常蚀,兵祸常生,屡修屡坏。

霁虹桥在滇缅公路修通之前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有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由18根粗大的铁链组成。

澜沧江风光

澜沧江昔宜渡口

霁虹桥位于云南省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南方丝绸之路穿过云南,把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乃至世界连接起来。霁虹桥的地位自古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素有“西南第一桥”的美誉,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之一。(www.xing528.com)

澜沧江上第一渡——神舟

沿着刊木古道并行的澜沧江上,云县、景东与临翔区以江而隔,因水流渐缓,古渡口增多。在景东,有史料记载的有:羊街渡、漫行渡、忙怀都、戛旧渡、王家渡、温练渡、温营渡、新街渡、龙街渡、蛮别渡、水阁渡、大课乐渡、小课乐渡、沙坝渡、戛里渡(昔归渡)等。经过官方认可的大渡口,汉时就在此置军司,立税卡,设驿站了。

神舟渡位于大理州南涧县与云县茂兰镇哨街村朝阳寺附近。渡口所在地江面宽约170米,是澜沧江中上游江面较宽,水流较平缓的优良渡口,地处凤庆、云县、景东、南涧、魏山等县的交通要冲,被称为“澜沧江上第一渡口”。

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侧转而东为神舟渡,两岩皆崇山峻岭,水势湍急,声吼若雷,莫测其深浅。”渡口只有不到1千米长的平缓水面,紧接下游即数十丈高的激流。据传说老鹰飞临激流上去,往往被激流气浪吸下江底。船工稍不注意,渡船即下滑深渊而葬身江中。

古代和近代,“走夷方”和过往临沧、大理的客商均在此渡江,是古驿道上的重要渡口。《新纂云南通志》记载:“神舟渡在云县北五十里,凡来往顺(宁)、缅(宁)、云(县)和蒙(巍山、南涧)者,咸问津焉。”

澜沧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景云桥

在古银生府范围内的澜沧江上有数十个渡口,以羊街渡和昔归渡最出名。羊街渡位于景东县漫湾镇的五里村,因羊街河注入澜沧江而得名,江对岸是临沧市云县的知名茶山白莺山,20世纪40年代民国政府开始修建公路、架设江桥,于1949年4月,在羊街渡口上方架起铁索桥——景云桥,景云桥因连接景东和云县而得名,可通行汽车,是澜沧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214国道时又在这修了水泥大桥。1986年在景云桥下游10千米左右的地方开始建设漫湾电站,国道214线改道翻越无量山,修了漫湾澜沧江大桥。古渡口被水淹没,渡船和铁索桥被新建大桥和现代交通工具所替代。

由于在澜沧江上建了糯扎渡、漫湾、大朝山、小湾等四座百万千瓦级的大型电站,“高峡出平湖”,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古时的渡口淹埋在平静的江面下,只能去听老人的传说,凭零星的一点记载,去畅想当年的船老大与马锅头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