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鼎古茶山:无量山的灵魂

金鼎古茶山:无量山的灵魂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南诏国时,无量山叫蒙乐山,也被称为“南岳”,在银生节度府管辖范围内。无量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而得名。金鼎古茶山实际范围主要是指林街乡丁帕、岩头、箐头村和景福镇公平村。金鼎山古茶园因金鼎山在南诏国、大理国时的国道“刊木古道”边,从金鼎山启程马帮只要6~7天就可达南诏国、大理国的首都,金鼎山茶就成为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茶园之一”,属被历史遗忘的“贡茶”。

金鼎古茶山:无量山的灵魂

唐代南诏国时,无量山叫蒙乐山,也被称为“南岳”,在银生节度府管辖范围内。后大理国归顺元朝,因中原有“五岳”,其中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独秀”之美誉,所以“南岳蒙乐山”渐渐改称无量山。无量山以“高耸入云不可跻,面大不可丈量之”而得名。

无量山博大秀美,但他在中国茶叶中的特殊地位一直没有挖掘、彰显出来。而无量山最特殊、最有价值当属金鼎山。

金鼎山大茶树

金鼎山二道河古茶园

金鼎古茶山过去把景福、林街、曼等3个乡(镇),南北近百千米的区域茶山都统称金鼎古茶山,各地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茶山特点,这样反而使文化不好挖掘,限制其发展。

2015年包忠华把“凤冠古茶山”从金鼎古茶山中划分出去,使“凤冠古茶山”在几年内就成为一座普洱茶界的名茶山,为外界所认知,还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金鼎古茶山实际范围主要是指林街乡丁帕、岩头、箐头村和景福镇公平村。而核心区是丁帕村二道河和磨刀河等小组。

金鼎古茶山的茶树多种在房前屋后及地埂上,这里是早期“倮倮人”“米俐人”繁衍生息的地方,是普洱市最早种植茶的先民之一。

金鼎山的土壤属岩石黑壤土,土壤肥力好,“一个石头二两油”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这一地区的岩石多为块状,材质坚硬,容易加工,可广泛用于砌墙,当瓦片盖房顶,老百姓也就地取材,所以当地房子多为石头房,成为无量山特色民居。

因这里人多地少,为节约土地,地埂用石块垒起,形成平整的耕地,茶树就种在地埂的石块墙中,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农耕文化的精髓,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这里的茶树品种很多都尚未提纯,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混种,是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之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茶叶的种植史也能体现人类进步史。茶最早为药用或野菜使用,后来成为饮品使用,茶叶发展还处于小范围的市场交易时,种植不成规模,每户都会有几棵,地主富裕人家会多种些,这在很多茶山房前屋后种的茶树比较大就是例证。当茶叶进入大综商品交易阶段,官方的参与度很高时,才会出现规模连块的种植,如西双版纳六大茶山、景迈山、贺开古茶山等就属于官商合营形成的茶山。

金鼎古茶山现有古茶树面积有2800多亩,生态茶4600多亩,多生长在海拔1700~2200米的村庄、林地间。现存茶树径围在200厘米以上的有800余株,主干高度多控制在4~7米,非常壮观。这里的茶农不给茶树封王,只根据大小称“金鼎1号”“金鼎2号”等,当地人认为随意的“封王”,是德不配位,这也许受当地道教佛教的教化所致。据说这里过去大茶树更多,后来因为遮荫耕地被砍了,所以金鼎古茶山是普洱茶中最典型的“地埂茶”和“岩茶”代表。

金鼎山古茶园

因金鼎山在南诏国、大理国时的国道“刊木古道”边,从金鼎山启程马帮只要6~7天就可达南诏国、大理国的首都,金鼎山茶就成为南诏国、大理国的“皇家茶园之一”,属被历史遗忘的“贡茶”。

在云南研究茶历史文化,寻找茶之源、茶之祖,若离开景东无量山,就好比研究中国古人类的进化过程,离开云南元谋人一样,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根。(www.xing528.com)

无量山最奇伟当数金鼎山,这里可大书特书的地方很多。

《景东县志稿》有诗云:“金鼎巍峨气象高,南临山岳势英豪。千峰拱服朝圭笏,一岭庄严衣锦袍。正位端居同帝阙,偏旁峙立尽臣曹。若非御下皆培嵝,那得儿孙肯执旄。……金鼎之高不可量,金鼎之奇不可藏!蒙乐一赴数百里,北构西折频回翔。嶙峋石峡行复止,绝壁巉崖劈空起。左龙右虎争蟠蹲,古木清泉茂且美。”

金鼎山风貌

道教创派始祖为邱处机,而道教龙门派的“百字辈”顺序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希微衍自守,未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三界都是亲。”

金鼎山属“佛道双修”之地,为滇西南道教名山,相传开山建寺为彭本源道长,“本”字辈属道教龙门派十五代弟子,金鼎山道观始建于明代后期。

《景东府志》记载:“金鼎山,相传为彭本源道人建。彭本源,磨外井人,少慕道人,无道人,大石旁潜修,遇异人指示,洞明内景。时金鼎山无寺,源创修,工竣,云游数年归,遍辞道侣,趺(fū)坐而化。其徒来湛,参悟妙诀,一夕在林街观音寺中聚会,众侣云:我徒师去亦趺(fū)坐而终。”

金鼎山道观共传了八代,历时300多年。在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弟子周至诚任道长时,因到金鼎山寺求事最为灵验,成为澜沧江两岸普洱、临沧、十二版纳等地最知名的道观,信众多,使金鼎山名扬四方

周至诚本姓李,相传原是楚雄大姚县县令,因错判案子被告而逃到金鼎山避难行医、修行。几年后修道成功,成为金鼎山道观掌门人。

金鼎山多次被山火焚烧损毁,多次修复,20世纪40年代末被一场山火焚烧殆尽,后做了部分修复,周道长仙逝后,加之战乱等原因,金鼎山名气大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末代道长落户磨刀河。在“破四旧”时把一些尚存的房子材料拆下山建集体仓房,如今仅有古迹遍布山头。

金鼎山气势雄浑,神秘而雄壮,仰望金鼎山,只觉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山顶笼罩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金鼎山是当地人心中的圣地,如今每年有大量普洱、临沧、勐海、澜沧等地的人都会赶来朝拜,当地称为“朝山”,朝山为期7天,但规模与过去无法相比。

传说金鼎山的二道河从中原地区来了一户铁匠,炼铁打刀剑的技术非常了得,后来这里的宝剑送入南诏国皇室,被南诏国皇帝称为“无量剑”。打铸好的剑在石头上磨亮、磨锋利,人们在一条小河上发现一块红色巨石,磨出的刀削铁如泥,这块磨刀石所在的小河就叫磨刀河。

无量剑和南诏剑成为古代南剑代表。“南诏剑是唐代南诏兵器名,又称浪剑、浪川剑。因三浪诏所制者最精利,故名。南诏国、大理国贵族和平民皆将其悬挂腰间,作为战斗及防身武器。制造时锻生铁,取进汁,如是者数次,烹炼之。剑成,用犀角、黄金装饰镡首。”[10]

后来金庸写《天龙八部》时,他没有到过云南,但写大理国段氏王朝与无量剑湖,无量玉璧,无量宫,以及“神仙姊姊”住的山洞等,把无量山描写得美丽而神秘,金庸大师“虚构”出来的这些地方,其实很多场景都与现实很吻合。据说金庸年轻时是《新晚报》的编辑,看过一些国民党老兵和曾生活在无量山的读书人投稿给《新晚报》的回忆文章,为金庸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

我去过中国很多茶区考察、学习,走遍云南大多数名茶山,给金鼎古茶山的评语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金鼎归来不看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